【大纪元2015年08月13日讯】一本名为《80后,怎么办?》的新书最近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该书的作者,一位头顶著名牌大学博士、副教授、文学批评家、知识精英光环的80后,在书中不仅以“失败”自居,还将中国所有的80后都拉入“失败”的行列,声称“在一个财富快速增长的社会,我们买不起甚至租不起房子,不能回报家庭和社会,……80后是失败的一代”。
对于这个结论,舆论几乎要炸锅了。有人愤怒的质问,“你凭什么代表80后”?看似简单的一句质问,实则蕴含着不同的动机和理由。大家不服气的原因或许在于不愿被人扣上“失败”的帽子,或许在于无法认同自己的失败只是基于买不起房子、居无定所,又或许是认为这位一路光鲜、平步青云的80后作者只因为过去那点辗转于租房、买房之间的琐事,就疾呼“失败”,是否有点过于矫情?
争执了半天,大家的落脚点或许仍在那个甚是刺眼又刺耳的“失败”上。假设一个人被别人指称“失败”时,他反问道,“我怎么失败了”,真实的情况可能有两种:其一、他的确活的并不失败;其二、他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若将这一思路套用在反驳“80后是失败的一代”的围观者身上,也能得出如下两种结论:其一、80后其实并不失败;其二、那些被人点到痛处的80后们不想承认自己的失败。
那么,80后真的失败吗?这话还得从房子说起。就连自称赶上了1999年本科扩招、又赶上了2004年研究生扩招、一路顺利拿下博士学位、毕业就能留校、3年内迅速当上副教授的所谓“知识精英”都声称自己在买房或租房的问题上表现很差;事实上,这位80后作者不是纯粹的租房一族,他曾在北京的市郊买过一套房,后转手卖掉、重新选择租房。若按他对“失败”的定义和标准,仅凭年收入,在北、上、广、深连一平米都买不到的“蚁族”们,岂不更加无地自容?如果说,这就是所谓的“失败”,那么因无力支付持续上涨的房租、更买不起房子而不得不辗转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的 80后们,当真是失败不已。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完全归结为是80后的无能或无用。如今的70后、60后,又有多少人能够不在买房的问题上认怂呢?“买不起房”似乎不该成为80后的专属。在国家剥夺了人民的土地所有权、将其变身为70年或50年的房屋使用权的巨大阴谋中,除了完全有能力操控价格、诱使开发商偷工减料、引得炒房团囤积居奇、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房叔”、“房婶”的政治权贵之外,又有谁能说自己是真正的赢家?在政治土豪搞垄断的市场中,又有谁敢跟他们一较高下?
若说80后们在这里败的一塌糊涂,或许没有人会提出异议。然而,也有的80后们仍不服输,在他们看来,以居住环境、物质条件来论成败,实在太俗。正如那位一直纠结于租房或买房的80后作者也在书中颇为矛盾的辨称,“这个失败不是说买不起房子、找不到工作,而是说我们本可以走出一条新路、构建一个新的生活方式、构建一种新的表达自我的方式、新的价值观、新的审美”。对于80后在这种精神层面上有可能表现出的不失败,另一位对此发声的50后作家是如此置评的:“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几乎找不到他们在精神上以自我为中心”;“相对50后和60后,80后是相当懦弱的一代人,懦弱到我们今天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再也找不到一种80后的声音来了”。
从他们二位的评述中,大家似乎听到了一种感慨于“80后没有思想、没有精神”的声音。如果说80后不再辩解,虚心的接受、并面对这样的现实,那么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源于精神空虚、不敢思考、不敢发声的失败,也不应该完全归责于80后。因为这批成长于旨在洗脑灌输的教育下、浸泡在被刻意篡改、充满谎言的知识体系中、被强权剥夺了天性、人权、自由、信仰的新生代,不得不说,他们的失败是被扭曲的时代催生出来,是被“唯经济论”、“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拜金价值观培植出来,更是被马、列、毛等根植于所谓“共产主义”的变异思想浇铸出来的;因此,80后的失败不过是早已走向穷途末路的一党独裁的产物,也是中国年轻人随着“红流”浮沉至今的必然。
而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我们都将无一例外的看到,在如今的中国,80后的失败只是众多不同年龄段的失败群体当中的一道缩影;若要承认80后的失败,应该先承认中共所建造的这个暴力、极权体制本身的糜烂与腐败。道理很简单,一旦树叶枯萎、花儿凋零,大家就会想一想,或许是根儿上出了问题。
责任编辑: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