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子房岂是策士辈 洞彻天机谁与俦

作者:宋紫凤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安吉/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91
【字号】    
   标签: tags:

公元前202年,垓下一战,汉高祖刘邦终于消灭了宿敌项羽。二月的洛阳城春意盎然,处处绯红浅绿,如此时洛阳南宫里华宴上的翠樽与红袖,浮漾着一层太平的气象。酒过三巡,高祖微醺,与群臣得意陈数自己所以得天下的原因,说道“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而此时大殿之上饮酒高会,杯来盏去的一班谋臣武将中可谓卧虎藏龙。论谋士,除了张良,还有萧何、郦食其这样的人物,论武将,韩信的雄才大略自不必说,就是诸如樊哙这样的屠狗之徒,也曾在沛公初入秦宫时劝他不要贪恋重宝,还军霸上,可知其见识在一点上竟也不减张良。而汉高祖为何独对张良倚重如是呢?故然,这与张良屡建奇谋,举无遗策有关,然而,奇谋者,发于远虑,远虑者,源于大智。张良的过人之处并不只在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在于察天机,审时变,顺天意,尽人事。而这一份洞彻元机的睿智在他初遇刘邦时就已显露出来。

公元前209年,二世无道,秦庭失序,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张良本欲投奔景驹,却道遇沛公于留地,为沛公画策,无不用之。沛公得张良如获至宝,张良遇沛公如鱼得水。张良惊讶于沛公的明叡,更看出他不同凡俗的天子之气,感而叹之“沛公殆天授乎”。于是当下放弃投奔景驹的计划,留在沛公账下以佐大事。

相比之下,另一位开汉功臣萧何,虽与沛公系同乡故交,一同起事,举家相从,却是忠心有余,远见不足。也许直到沛公起事之前,在萧何的眼中,沛公不过是“多大言,少成事”。而当时项羽帐下以“好奇计”而声名在外的范增,得知沛公有形如龙虎,五色成祥的天子之气,却偏要反其道而行,劝项羽早杀沛公,以除后患,正是以人力逆天意,所谓奇计,愚不可及。

而认定沛公有天子之命后,佐刘兴汉也就成了张良唯天意是从的又一使命。之前张良一心报韩,起兵反秦。而此时,张良的心中有了一盘更大的棋。与楚汉争霸之际各为其主的英雄们有所不同的是,张良以双重身份,同时效力于沛公与韩王。

其先,张良刚刚在沛公账下做了厩将,又请立横阳君当上韩王,自己则为韩司徒。之后,张良与韩王成游击于韩地,才有进展又随沛公转战咸阳。再后来,张良暗助刘邦封为汉王,送其就国,途中再献奇策烧绝栈道,事毕之后又马不停蹄赶回韩国。

然而张良所以同时游走于刘邦与韩王成之间,即非是脚踏两只船从中投机,亦非是优柔寡断于汉韩之间难于取舍,全因此时张良心中的这盘大棋,非只韩国一隅,而是放眼天下。他的报韩,志在复国,他的佐汉,志在霸业。换言之,张良对韩王成的定位是诸侯,而对刘邦的定位则是诸侯共主。所谓审时度势,应机权变,孰胜于子房哉。

张良洞彻天机而能清识独流,也必然深谙成事在天的道理,故而从不敢据功自傲。天下初定,汉高祖大封功臣,诸将争功不下,张良却旁观静侯,冷眼时事。

而此时,张良忽闻高祖令他自择齐地三万户,赶忙出班奏道:“臣自下邳起兵,后与陛下会于留地,这是上天以臣授陛下。臣愿封留地足矣,不敢当三万户。”话一出口,满朝讶然。

有人素知张良淡泊名利,有人佩服张良谦虚让人,有人以为张良仍心系韩国,故不事汉,亦有人揣度张良因功高震主,故而为此一举以避祸全身。众口呶呶,不一而足。

说起来汉高祖封韩信、彭越、英布为王,连他最不喜欢的雍齿也加以封赏,都是采纳张良的进言。而张良对于自己应得的封赐却避之不及,这实在是因为海阔天高,人各有志。

张良初遇沛公时,就认定沛公当天子乃是天意;自己佐沛公,亦是天意。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正因为顺应了天意,从中谋划,故而举无遗策,无所不成,此天成之,岂人力也!而此时若接受封赐,何异于贪天之功。

古人云:至人无功,达人无迹。所以张良佐汉,虽然厥功至伟,而他最大的成功与睿智,却在于能够顺天而谋,功成身退!

赞曰:
佐刘兴汉建奇谋,功成力辞万户侯。
子房岂是策士辈,洞彻天机谁与俦。◇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张良与黄石公、刘伯温得奇书的故事,从现代眼光看来都十分玄妙...
  • 萧何、张良和陈平在秦末汉初都是叱咤风云、名垂史册的人物,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分别把他们写入了《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和《陈丞相世家》中。班固的《汉书》基本承继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三人的记述,但由于体例的关系把他们三个人分别放在了《汉书》列传的第九和第十部分,在对三人的评价上基本和司马迁相同。
  • 当年帮助西汉刘邦取得政权的“三杰”中除了韩信、萧何,还有张良。按照刘邦的说法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的韬略、奇谋确实非同一般,而这背后还有着神奇的传说。
  • 徐天序《山水画册.行旅》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相生相克之理,对应于具体事物,也就体现为同一事物善恶同在,利弊同存,有正有负,亦幻亦真。而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正的、美的、真的、善的那一面也就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主体。换言之,中华传统文化旨在阐发一切事物之正义,也就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道德性。
  • 张良,字子房,其先五世相韩。后来韩国为秦国所灭,一时间君臣授首,百姓屏息。张良自谓世受君恩,久叨荣禄,一朝国破,无以为家,一心想为韩国报仇。于是散尽家财,学礼淮阳,远游东方,终于仓海君处得一力士,愿为刺秦。二人私着铁椎,遂有博浪沙惊天动地的一椎之击。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国语》有句名言:“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深入险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迹因而被收录在史书“忠义传”中。(志清/大纪元)
    敌兵攻破京城时,有个人护送皇帝到敌营谈判。他为了捍卫皇室尊严据理力争,不顾性命大骂敌兵。直到他被裂颈割舌而死,骂声才停止。这说的是宋朝靖康年间一段的忠义故事。靖康之变中,忠臣良将舍生忘死、救国赴难,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休。这位大臣身在敌营,至死大骂金人。最后,他得到敌国的敬重,被尊为靖康耻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为名臣,张养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为文学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对张养浩的了解,大概就是从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开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李纲虽是一位文官,却像一道坚固的长城,守卫北宋都城开封,连金兵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李纲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