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期)民俗民风
民俗民风,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人居其地,积习成性,渐渐形成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首先,不同的自然环境,是民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俗通义•序》云:“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 寒暑有别,山水各异,应顺自然,适者生存。民俗民风是对生存环境的迎合亲近,为了生存发展,造就了居民对环境的应对心理和顺势的生活习惯。
于是,不同的风土人情、奇风异俗,形成了一幅幅不同的风俗画卷。民俗民风,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诗经》中提及的十五国风,就是当时不同地域民俗民风的反映和记录。《荀子•儒效》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风俗,是地域差异,历史沿袭,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所以,《说文解字》的民俗一词定位: “俗,习也。”
风俗,是习惯的积淀。由于习惯心理的不同,于是,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生活习惯,信仰禁忌,这也正是民俗民风独特的精神现象。民俗民风,还呈现为聚落、民居、饮食、服饰、工艺等物质因素。民俗民风,是不同群体的文化现象,是社会风貌的窗口。
民俗民风是百姓的生活习惯,因此,民俗民风不仅是礼乐教化的广阔天地和强大载体;春风化雨,民俗民风更是伦理道德最滋润的成长土壤。周公极力主张以礼正俗,以礼乐精神规范民俗,同时,周公还主张礼乐教化的通俗性,要“平易近民”。民俗民风,自在民间,是礼乐引导人心最便捷的途径。《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对周公简政亲民,教化通俗的主张,表达了热情的认同。司马迁说:“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只有平易亲民,方能礼行之于上,化而为风;民习之于下,变而为俗,使礼乐的伦理精神,成为民俗民风的灵魂。风过草偃,使美好的绿色生命,得以蓬勃生长。司马迁在《史记•乐记》中更进而阐释,以礼乐文化整顿民俗民风,对社会管理的重大作用。《史记•乐记》云,礼行天下, “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化之者安,不从者危。”乐以情感人,劝善民心。“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发挥礼乐文化的教化作用,移风易俗,社会方能进入和谐安宁的美好境界。
风俗是社会的管理力量,所以,风俗自身更有待管理,为风俗聚美聚德,去恶去邪,这是民俗规范的根本。《诗经•周南•关雎序》云: “美教化,移风俗”,开章明义,宣扬以礼乐教化,改善民俗。《周礼•大司徒》也指出: “以俗教安,则民不偷。”执礼崇德的民俗,教人和平恭敬,百姓方能不苟且败德。我国传统的主体文化,都十分重视民俗民风对社会管理拥有的伟力。儒家一直倡导“化民成俗”,将礼仪化为民俗。道家也主张: “我无为而民自化。”应顺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形成和谐的民俗民风。在他们看来,社会管理不能全靠权利,构建公序良俗,是人心管理的坦途。礼于俗,渐臻为一体,古人期待“礼俗之界,至难划分”,这是以教化美风俗的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