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买了一大堆菜回来,打开冰箱才发现一袋没来得及炒的油菜已发黄了。唉!其实什么也不用买,今晚就炒点油菜,海带豆腐就可以了,清淡简单又营养可口。
不知不觉,是欲望驱使,是惯性使然,还是充斥视听的无所不在的广告的诱惑……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买呀买,惟恐不足,不够,多多益善。
事实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大量消费,富足丰盛,却越来越不善于简单节约。欲壑难填,奢侈起来是没有边的,月满则亏,乐极生悲。
人生在世,贵在一个“惜”字。惜食、惜衣、惜人、惜缘,实乃珍惜幸福。
常给孩子讲《阴沟里的白米饭》的故事。宋朝有个宰相整天和皇上一起吃喝玩乐,不理国事,他拚命地搜刮百姓。他的相府盖得富丽堂皇。一日三餐,顿顿都像摆宴席,满桌子都是山珍海味。吃不完剩下的饭菜,就一桶一桶毫不吝惜地往阴沟倒。隔壁寺院的老和尚见这么多米漂流过来,十分痛惜,就一瓢一瓢地捞起来,用清水洗净晒成饭干给要饭的穷人吃。
几年下来,倒掉的饭居然积攒了好几大缸。这位宰相祸国殃民,后来被新皇上定了罪,关进监牢。没了权势,谁也不理他。连送饭的人也没有,整天饿肚子。老和尚想教训教训他,于是拎着一小袋饭干去看他。那昔日宰相正饿得发慌,捧起来三口两口就吃光了。他感激地说:“谢谢您!您真是我的好邻居!”老和尚冷笑道:“你不必谢我,这原是你家倒掉的剩饭。宰相大人,你没想到这剩饭有这样香甜吧?”宰相羞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人的福分是有定数,有限的。过度消耗会折损福分,挥霍殆尽,也就没福了。老做坏事的人缺德,最终不会有福报的。
也许是潜移默化吧,女儿小小年纪就知道不要浪费糟蹋食物。苹果吃得只剩小小的核才丢掉。我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她看见了一边朗朗地念着“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一边用手指着监督我拾起来吃下去才罢休。
有人嫌这种克己自律太拘束,不够刺激,缺乏乐趣。是因为体会不到平凡的快乐及不挥霍浪费的心安理得,粗茶淡饭也香甜。
记得文革后期父母下放农村,夏天的晚上,星光下,院子里,一家五口围坐在不大的方桌旁,喝着小米稀饭,吃着苞米面饼子,小葱蘸大酱,咸鸭蛋……那是最难忘香甜的晚餐。
在那艰难的日子,勤劳能干的母亲为三个孩子赶制棉衣,絮棉花,在电灯下一针一线地缝补,常熬到后半夜两三点钟……很多年了,那蓄满母爱的棉袄一直不舍得丢,常拿出来翻晒。女儿五岁时,给她试穿。小妞妞欢天喜地地跑去照镜子,拍手笑又跳。我和白发的母亲看着她,棉袄虽旧、土气,但最温暖贴心,延续的爱的暖流在我们三人之间静静涌动。
惜物怀旧,衣柜里至今存放满载着青春恋爱记忆的裙子,孕育宝宝时的棉布小熊孕妇装,看着美丽的花纹,抚弄着柔软的布料,昔日重现……
相对比较,惜食惜衣较易,惜缘惜人较难。不经意间忽略漠视的往往是你周遭的亲人。
文章选自明心网
责任编辑: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