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南随笔】在美国是这样看病的 – 美国医生谈美国门诊

文:高磊, MD,PhD, FACC (路易斯安那州Ochsner Clinic心脏专科)

人气 6
标签:

(续上期)美国的急诊室是真正抢救病人挽救生命的地方,而不是诊断治疗“非紧急”的疾病。一般疾病的诊治在门诊都可以很好的处理。我经常告诉朋友,一般的小毛小病没有必要去急诊,去急诊室只会增加急诊的负担,也解决不了问题,更会增添自己的郁闷。

在美国,对急诊疾病的诊治是规范化的。急诊科医生的培训是全国统一规范。急诊科医生的上岗是通过全国统一的考试。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是遵循全国统一的临床指南。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在最好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还是在新墨西哥州的乡村医院,诊断和治疗都是一致的。比如,肺炎(Community Aquired Pneumonia),都是用ceftriaxone 加azithromycin。比如,胸痛病人在入急诊室的10分钟内必须有心电图的检查等等。这样的制度下保持了全国的平均医疗质量,同样也避免对大医院的盲目崇拜,造成大医院的超负荷。

大家会发现美国的医院没有如中国那样分甲乙丙级别。我在的医院200张床位不到,放在中国连个区级医院规模都不是。但是我们每年做100个左右心脏搭桥和瓣膜手术。我们手术室有先进的Da Vinci机器人。国内一个主任级别的朋友曾经两年前参观我们的医院说在整个江苏省当时也就只有两家医院有这样的设备。当然,不同的医院能力是有不同的。就如急诊室分3级一样,如果有你诊治不了的病人,小医院会毫不犹豫的把病人转到大医院医治。比如要做经皮导管主动脉换瓣术或者心脏移植,我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们转到我们系统的总院治疗。朋友会问,一般的疾病小医院都能搞定,那么美国大医院的好处是什么?大医院的好处是它有更多的资源,它有对疑难杂症的科研,它有众多的新型药物临床试验和新技术的研发。医学是在不断的发展,临床指南也是每年都有修订,这些修订都是从大医院的科研中出来的。因此,如果有了疑难杂症还是要去大医院做第二诊疗意见的。

在美国,同样有过度滥用急诊资源的情况。由于害怕过度的医疗诉讼,急诊科医生有时会把小病当大病治,我们称为“Defensive Medicine”(防卫式医疗)。一个胸痛病人进来,不问青红皂白,全套的排除心梗的检查一起上还要加上排除肺栓塞。医疗费用的上涨可想而知。由于联邦法律的保障,看急诊不需付钱,很多病人会滥用急诊室。更有甚者,曾经看到有的病人来急诊是为蹭饭的。来急诊室后医院管一日三餐。在急诊室还经常会看到有瘾君子们上门讨吗啡类药。不论是何种情况,一旦进了急诊室,一套检查都会做下来,往往是平安无事,但是费事费钱啊。急诊室的医生可以轻松的告诉你谁是这个急诊室的常客(Frequent Flyer)。有统计指出,全美国范围内Frequent Flyer占用40%的急诊室的访问数。2009年曾经有过个报导,在德克萨斯州奥斯丁市,有九个病人在六年期间入不同的急诊室2600次花费医疗费三百万美元,其中的八人是吸毒者,七人有精神疾病,三人无家可归。前面提过,低收入者可以申请Medicaid(政府保险)。但是,一者,申请需要时间,二者,不是所有的申请都能批准。批不下来的钱,医院只能自己垫付了。在纽约市,由于医院垫付的金额庞大,日不付出,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近几年有多家医院相继倒闭,著名的一家便是在曼哈顿下城区有150年历史的St.Vincet’s医院。

如何更好的平衡优化急诊室的使用,是对整个医疗系统制度的提问。我认为制度上固然需要进一步调整,但是技术的更新是解决问题的直接方式。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院费用。比如,急诊心脏CT扫描,一个检查可以快速诊断多个凶险疾病如冠心病,肺栓塞和主动脉瘤及动脉瘤破裂。全面实施跨医院跨州的病人资料电脑化,可以杜绝病人滥用急诊室的现象,减少Frequent Flyer。最后,在制度上限制过度的医疗诉讼和金额,可以制止“Defensive Medicine”的扩展,提供医生良好的行医环境。很多州已经执行相关的Tort Reform。希望看到更多的改革措施。

责任编辑:泽霖

相关新闻
MetroCity Bankshares与First IC Corporation宣布合并
杜鲁斯老旧商城Gwinnett Place Mall将获得新生
亚城“庇护城市”政策致联邦小企管局迁出
台湾女力展翅国际 纽约分享性平佳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