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名花倾国系列.忆长孙皇后之五

【唐宫美人】宫院深深 生死相随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气: 1092
【字号】    
   标签: tags: ,

谈起后宫,任是艳妃美人千娇百媚,谁又能对端居正宫的皇后娘娘视而不见。那是永远站在君王身边,共同守护天下的万民之母。恰如花之娇艳有千万种,而唯有牡丹真国色。国之盛世,莫出于唐,而后宫之最,莫出于长孙皇后。

五、宫院深深 生死相随

九成宫,九重宫阙,九曲回廊。这座唐朝第一离宫,在隋开国时就已存在,时名“仁寿”,却非仁非寿。开皇十五年,在它建成时,役夫死者相次于道,为了迎接隋文帝驾临避暑,不得不以火焚之。四年后的除夕之夜,杨坚远望仁寿宫磷火弥漫,隐有鬼哭。得知是鬼火后,隋帝幡然醒悟,这是为修建殿宇而冤死的无辜百姓在悲号,遂派人酾酒祭奠。之后杨坚因新立太子,改元“仁寿”,大赦天下。

而亡羊补牢已晚,一统天下的大隋,偏学了那易冷的烟花,轰轰烈烈绚烂了三十八年后,便嘎然而止,大好河山、琼楼玉宇改由李唐接管。那压着万余冤魂的避暑离宫,也终于迎来脱胎换骨的时刻。

历史流转至贞观五年,太宗李世民与节俭的长孙皇后一样爱惜民力,下诏改仁寿宫为九成宫,并于次年携爱妻游览避暑。这第一次游览,历经春的煦暖、夏的清凉与秋的温柔,九成宫更因仁君贤后的驾临焕发出非凡的神采。

某一天,日光晴好,熏风宜人,太宗兴之所至,带着长孙氏在九成宫中散步闲谈,沿着宫墙历览台观。太宗从九成宫的建成与变迁说起,又讲到治国得失和朝代兴替,一时间踌躇滿志,意气飞扬。长孙氏难得与丈夫共享这承平时代的温静时光,噙着浅笑细细听着,偶尔应对几句,引得一代帝王益发畅怀。这片刻温情,是他们风雨同舟换来的平静岁月,如若早知这执手相伴的缘分短暂得令人唏嘘,真希望时光能在这一处超越空间的局限,拉得再长一点,更远一些。

不觉走到西侧背阴处,二人忽然停下,发现这里的泥土异常湿润。太宗端详一阵,拿起自己的手杖朝湿土挖掘。不多时,洞口越来越深,居然汩汩冒出了泉水。再品尝一下,泉水甘冽爽口,像极了久酿的醇酒。长孙氏知道,丈夫一直为九成宫缺乏水源而烦恼,宫内用水都是从山涧引来的,耗费人力,而这次天降甘泉,真是天助大唐。太宗与长孙氏一样的兴奋,再一次拉起她的手。在他眼里,皇后是他命中的贵人和福星。有了长孙氏,他便有了坚硬的铠甲和无穷的动力,抵挡外界的明枪暗箭,坚守环抱长安的万里江山。今天,他又何其有幸,与结发妻子一同见证这动人的时刻。

不需史家记录,今人也相信,长孙氏一定会谦逊地回应,是陛下爱民的诚心和圣德感动了神明,才感召出这甘如醴酪的泉水。太宗当即命名为“醴泉”,更召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刻一篇《九成宫醴泉铭》。魏徵从天命所归的意旨出发,引用“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醴泉出”,歌颂了大唐圣主的无量功德。一座书、文俱佳的石碑便永远地留在九成宫内,传唱着贞观帝后的善行嘉名。

《九成宫醴泉铭》石碑(维基百科)
《九成宫醴泉铭》石碑(维基百科)

贞观六年,天降祥瑞,而两年后,还是在九成宫,帝后的故事转向忧伤的基调。一个深夜,已故平阳公主的驸马柴绍忽然入宫告变,太宗立刻披坚执锐,出宫稳定局面。本已就寝的长孙氏,素有气疾,此时正在养病安神时期,见丈夫匆忙外出,顾不得身体的虚弱,也穿戴齐整尾随其后。宫人们力劝皇后珍重凤体,外面有武将守卫,不要以身犯险。然长孙氏一心顾念丈夫安危,正色道:“上震惊,吾可自安?”她执意追随夫君,毫不顾惜病情的严重。

历史没有告诉我们,那一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兵变,但从太宗全副武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遇到了分外凶险棘手的难事。长孙氏见识过玄武门血流满地的惨象,即使她相信太宗天神一般的人物,任何危险都能遇难呈祥,也必须亲眼看着他每一步都平安无事,方可安心。其实,有些事理,可以从书册中学来;而有些行为,却是出于挚爱的本能。

而这种本能,并非仅出现在长孙氏去世的前两年,早在太宗登基之后,就已悄然发生。那时,太宗缠绵病榻,累年不愈。长孙氏悉心照料,昼夜弗怠。她还抱了殉夫的念头,偷偷将致命毒药藏在衣带间,若皇帝有何不测,她就服毒自尽,到阴阳的另一端继续陪伴丈夫。这件事,像《女则》一样瞒了太宗许多年,直到长孙氏生命的最后一刻,才亲手把藏了多年的毒药拿给太宗看。她只是想让他了解,她无意欲荣华权势,决不重蹈西汉吕后之恶行。

九成宫之变,让患病的皇后更加虚弱,海内外进贡的灵丹妙药都无法恢复长孙氏的健康,孝顺的太子承乾遂把希望寄托于无所不能的神灵。他密奏皇后,希望通过大赦天下、度人修道的方式,来为她祈福。长孙氏不忘“观音婢”之名,对生命的流逝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告诫太子死生有命,不用为了她一个妇人,强行改变国法和天意。太子继而求告重臣房玄龄,太宗和侍臣听说了皇后一番不畏生死的言论,无不唏嘘流泪。

在前朝,满朝文武请命,大赦天下换皇后之福寿;而后宫,长孙氏坚决不同意为了她一人安危,舍本逐末。太宗本来准许了大臣的请求,但他更了解妻子的心性,即使此举能换来她的健康,她一生也注定活得不快活,只好忍痛收回皇命。但在养病期间,太宗请来得道法师昙藏入宫祈福,长孙氏的病情奇迹般恢复。

日子又平静地过了一年,贞观九年,太子承乾纳妃,宫中上下一派喜庆。但喜悦之后却接连着悲凉。不久,长孙氏的母亲、当时的赵国太夫人薨逝,太上皇李渊也突然驾崩,至亲的离世仿佛把帝后又拉回到少年时代。那时候,新婚的小夫妻双双面临亲人的离别,彼此扶持走出人生的困境,而这一次,大病初愈的皇后却没有挺过来。

长孙氏的病又拖了一年,贞观十年的一个秋天,凉风平地而起,黄叶笼着诀别的愁绪瑟瑟而舞。立政殿中最娇艳无双的国花,在她最美的三十六岁年华,安然静美如枝头摇曳的秋叶,对她挚爱一生的君王絮絮话别。她说,有个被贬的忠臣是个奇才,不重用就太可惜了;她说,我在你重病时还准备了毒药,现在终于用不上了;她还说,请把我葬在宫外的青山里,让我永远都能看到皇宫里日理万机的陛下。

她是那么平静,如果不是苍白的面庞、微弱的气息,他们就好像这两年中最寻常的一天,天子下朝归来,第一时间赶来探望妻子的病情。她的素手落下,正如那秋叶零落尘土。

而以后,他不必再来了,立政殿再不会弥漫着草药的气味,也不会有佳人徘徊的倩影,他将在视野之外的青山秀水间,看她杜鹃红遍,看她诗书不辍。

她是他一生读不完的思念。#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则天曾经召集膝下诸位皇孙朝见,让他们坐于殿上,观察群孙嬉戏情况,并且命人取来西域各国所进贡的玉制环、钏、杯、盘等珍物,排列于前后,下令孙辈们极力争取,利用这种机会来观看他们自小所立的志向。所有的孙子们,没有不拚命奔走竞逐的,几乎人人都获得丰厚赏赐,独独玄宗(备注1)一人巍然端坐,不为所动。
  •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几句格言是告诫人们处事要懂得感恩和节俭。感恩是一种善良的美德,节俭也是一种美德。知足的人都懂得感恩,其人生必定是丰富而富足;聪慧的人则懂得节俭,其事业也由此安定而长久。
  • 孟姜女哭长城,为后世留下了秦始皇暴政的历史回音,“暴戾于民”正是秦王朝短命的历史演绎。网上曝光的一组长城照片,让人很是感慨,四位八旬老人身穿状衣,蹬上八达岭长城喊冤,血泪控诉当朝非法强迁,震惊国内外游客,这一切都会载入历史史册。
  • 人世间的修行,重在修心。当人心受名利所驱时,人们就会为得到利益而欢乐,也会为失去利益而苦恼。
  • 百年来,人类的历史和传说中流传着很多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无数有情男女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演绎了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为后人玩味,供将来垂范!
  •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 唐朝时代,有个徐贤妃,大家都说她是个奇人:徐贤妃刚出生五个月,就会说话;四岁时,能背诵《论语》、《毛诗》;八岁就能写文章,喜欢读各种经史,总是手不释卷。
  • 做事,如果意志不坚定,每遇生死关头,就会瞻前顾后,犹疑不决。
  • 美丽的女人和温柔的女人哪个更让男人青睐?最近一项新研究发现男人更喜欢温柔的女人。这项研究于7月25日发表在期刊《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学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研究结果显示善解人意、积极正面的女人被认为更温柔也更具吸引力。
  • 大唐王朝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酷爱读书,贤良而又谦逊,知书达理……传统女性的典范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身法和技巧,细腻的传递给观者,是那么亲切、温婉、智慧,令人对这位皇后心生景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