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被视作祥瑞之兆古今亦然

人气 43
标签:

【大纪元2015年10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孙青天香港综合报导)无论古代抑或今天,麒麟均被视为祥瑞的代表。亦有古籍称之为“仁兽”。

据《艺文类聚》卷九十八引《说苑》︰“麒麟麇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大意是说,麒麟内怀仁义,鸣声合乎音律,行走合法度,不践踏花草,彬彬有礼,行动有威仪。《说文》上载︰“麟,牝麒也。”段注:“状如麇,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因为麒麟性情仁厚、温和,中规中矩,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故称为“仁兽”。

“仁”是孔子提倡为人处世的标准,其提倡的仁义与中庸之道,与内在仁厚犹如彬彬君子的麒麟形象相辅相成,充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蕴涵。

在《诗经》中另有记载“麟之趾,振振公子。”东汉郑玄为此诗所提的“笺”中解释:“喻今公子亦信厚,与礼相应,有似于麟。”诗中以“麟趾”来赞颂周文王子孙繁昌、知书达理。

古代麒麟的出现被视为皇帝行德政、太平盛世降临的瑞应佳兆。据《汉书‧武帝纪》上载,汉武帝因获白麟、见天马,为此将黄金货币改铸为“麟趾金”与“马蹄金”,用以彰显祥瑞。

同时,民间亦将麒麟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传说孔子为麒麟所送,古人认为麒麟可以送子、佑子,为家族带来兴旺,故有“麒麟送子”之说。而称赞聪颖异常的小孩,则为“麒麟儿”、“麟儿”,此风俗盛行于两晋及南北朝。

另在江南一带,过年时人们会抬着用竹骨纸扎的麒麟,随着锣鼓伴奏,依次轮流至各家门前演唱,称为“麒麟唱”。而台湾北部有乡镇也流行一种类似舞龙舞狮的民俗游艺,叫“麒麟阵”。于庙会节庆活动时表演,演出时用一对大型麒麟,搭以一老丑和老旦,并有一对大头娃娃,都是由男人装扮,然后在广场上配合锣鼓的节奏相互戏弄、追逐,生动有趣。◇

责任编辑:李薇

相关新闻
高高兴兴出门去 平平安安回家来
张晋欲举女儿练“麒麟臂” 蔡少芬凑热闹
七彩麒麟鱼  台海生馆成功繁殖
海生馆成功繁殖七彩麒麟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