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聿南:《急速天劫》:反恐2.4小时

人气 1
标签: , ,

【大纪元2014年07月23日讯】热门美剧《24小时》一直传言要出大电影,一传就是七八年,至今还是没影。不过现在看来,不用出了,权把本片看作《24小时特别版:急速天劫》即可。全片接近实时推进,尤其中间那几个20分钟的循环,几乎是编剧为了让人注意到银幕上下时钟几乎保持同步而特意设立的。其他地方有些跳场,但你可以想像成是“插播广告”,而且即使算上“广告”,加起来篇幅也比两集《24》要丰富。

密室空间是拍实时推进影视剧的最佳题材,《24》最精彩的若干集,都是小强在封闭空间(大使馆、飞机、大厦)的冒险。《急速天劫》的空警主角和小强一样,突然遭遇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挑衅司法,一面是将之当做全民公敌的执法机关,一面是被误导和操控的底层人民,幸得一直信任他支持他的好姑娘(请各自对号入座)相助,才能力挽狂澜。由于尼森大叔近几年出镜率颇高,一度让我觉得这是《飓风营救》的外传:试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飓风》那位特工老爸忙于工作不顾家人,导致惨剧,之后意志消沉加入空警,通过解决一次危机得到救赎……

恐怖分子策划周密,每一步都考虑在主角之前,展现一次相当精湛的象棋大师布局。后者从看监控画圈圈隔离到找疑犯求助黑客,全在预料之内。我们情知他是白费功夫,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看着干着急。找不对真凶,皆因不知道动机,所以按照查案的常规办法处理,只会适得其反,其实编导相当聪明,动机在影片第一台词就提出来了,就看谁能联系上。片中动作戏不算多,基本上是一出当代技术的大侦探密室破案,但不同于古典侦探,老尼森没有侦探权威,又有时间死线紧逼,被凶嫌多次栽赃且在社交网站一通黑,加上很多时候冲动得不像话(空警一滴酒,乘客两行泪),惹来群众不信任和不耐烦,徒增阻力。但他对此毫无怨言,勇敢地承担起公务员作为人民公仆的职责。

算起来,最先给老尼森惹事的是一个黑人小伙,说谎、抗拒执法,之后发现是个偷拍猥琐狂,但根据经验,黑人一般不可能跳反,果不其然,后面还帮了主角一把。为了让老尼森晚一点发现真凶,编导煞费苦心,故布疑阵多姿多采,无奈都不给力,黑人,穆斯林,绝症女人,大腹便便的律师,一个比一个像真的,大叔也认真一个个盘查摊牌,看得我真着急:大叔啊,你动作片看得不够多啊,这群疑犯,除了明显的障眼法,就是电影里为了政治正确的保护对象,在此类故事里,要从低调无辜又有存在感的白人找真凶,包你一找一个准。好在影片还是有些打破常规的安排,不至于全然落入窠臼,不多详述。

虽然上述吐槽口无遮拦,但我得说,其实《急速天劫》铺设悬念称得上可圈可点。大家知道,但凡悬疑片,都没法避免硬伤,资深影迷懂得客观看待,明白硬伤和质量不能划等号,但不少观众意识到了硬伤就难以忍受,从而降低了对影片的好感。所以如何巧妙引导观众忽略硬伤存在,是电影主创百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急速天劫》展现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通常来说,本片从开头15分钟,已经迅速将所有观众带入超然理性的状态,开动脑筋察觉察任何细微之处,此时如果犯弱智错误,肯定要叫人抱怨,最后真凶露了马脚,这时故事硬伤才浮现出来,不过此时悬念已经被动作对抗盖过,大家凝神等着看爆炸和迫降呢。

《急速天劫》的上述结构,点明了动作类悬疑片的普通法则:当观众全神贯注时,编导必须步步为营,实在绷不住必须解答,也要靠多挖坑搪塞过去;等观众情绪释放,休息脑细胞的时候,有的是机会把漏洞都糊弄过去。虽然剧本的严谨程度是一样,但把硬伤安置在何处,观众感受会有云泥之别。归根到底,感性和理性都是增加电影吸引力的武器,但什么时候推理谈判,什么时候挥拳开枪,要做好精致的调配。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浮动城市:出现在城下町的诺亚方舟
十大轮回主题佳片 今年当数《I的起源》
张艾嘉卸任台北电影节主席 李烈接棒
日网民评最美女星 69岁吉永小百合第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