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原:中国地方债必将是无解的死结

郑中原

人气 35

【大纪元2014年05月22日讯】日前,来自中共财政部的消息说,2014年上海、浙江、广东等10个省市试行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地区发行政府债券实行年度发行额管理。有外媒称之为“首批西方式市政债券”。笔者认为,这对破解地方债危机没有太大意义,中国地方债必然仍是无解的死结。

中国地方债务危机是近年各方关注的焦点。据中国审计署报告,去年6月底3个省份负债率超过100%;接近100个地市、200个县超过国际一般参考值。截至2013年6月份,地方政府的负债总额升至创记录的17.9万亿元。

政策体系滞后,改革效果难测

中共在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法律的制订上,跟不上现实市场的需要。根据中国现有《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没有直接发行地方债券的权利,也不允许存在赤字。

中国从2009年开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9年和2010年,所有地方政府债券都是财政部代理发行的。2011年财政部启动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省市仅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和深圳市,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2013年6月新加入山东省及江苏省试点,这次发布只是扩大试点范围。有了《预算法》的限制,在这样的政策体制背景下,改革缓慢,根本跟不上地方债近年“井喷”的紧急形势。

显然,此项政策出台,更多是针对地方政府债务极不透明的情况。有专家认为地方债是“糊涂账”,地方政府融资到底是什么资产抵押的,债务资金用到哪,这些项目产生的预期收入和回报怎样,这连地方政府自身都说不清楚。陆媒《南方都市报》曾对中国76家银行和1604位银行家进行调查,报告显示银行家最担心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地方债务风险难以估算。

中共政府对于经济难题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想见改革措施的效果。

地方债与土地财政纠结“刹车”为时已晚

一直以来,中国地方债偿还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特别在房地产业上升时期,土地财政还是地方政府引以为荣的“政绩”。地方债与土地财政深度纠结,积重难返,“刹车”为时已晚。

时至今日,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对土地批租的依赖在上升,达35%,个别省市甚至超过50%。地方政府债务与房地产危机成为相互关联、一明一暗的“定时炸弹”。相对而言,房地产的危机呈现在产业链,而地方政府债务却是不透明的“糊涂帐”。

同时,尽管不能自行发债,地方政府通过种种方式举债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融资平台除了向银行贷款外,又搞集资、搞信托,带动了银行、财政、土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近年,银行信贷以外的地方融资增速非常快,比例占到新增融资的40%。2014年和2015年是地方债务特别是平台融资集中到期的高峰,届时还本付息压力巨大。

谁是地方债务的最大受害者

审计署报告表示,2007年以来,各年度全国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当年偿还本金中,由财政资金实际偿还的比例最高为19.13%。也就是说,一块钱的地方债,地方政府要拿出0.19元。实际上,中共政府的审计统计,是根据历史资料得来的,只是估算。我们实在搞不清楚有政府担保的以及政府有连带责任的地方债,政府到底需要拿出多少比例的钱去应对。

但是,从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分析,地方债务的最大受害者,似乎不是地方政府,除非最终引发政权倒台。

与其他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是内债,据审计署资料,地方政府债务债权人主要是国内银行、地方债券、其他单位和个人。这就表明,中国地方债的杀伤力主要对内。

地方债“炸弹”一旦爆发的话,透过银行和信托体系,对市场的杀伤力巨大。大量的地方债都是通过借新贷款去补旧贷款,银行相当一部分贷款是债务的延展。地方政府出现了债务违约,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品质。现时,随着地方政府性债务陆续到期,银行对债权人权益保护和政府行政干预行为更为关注,政府信用成为目前银行高度关注的问题。

而对于信托,大量的投资者是老百姓,对信托的风险及政府信用都没有理性认识。如果地方政府信托违约,可能迫使投资者集体维权,地方政府无法解决,随时引爆社会大变革。

死结的根源:欲放还控开倒车

中共维稳管治思维涉及一切,试点地方政府债务自发自还,说是简政放权,其实也只是将工作量下放,并不是真交给市场运作。因为着眼点还是限额管理和风险控制,其苦衷应在于即使在世界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出于政权维稳考虑,也根本不愿意建立真正独立的市场体系。

这跟中共有段时间煽动民众反日游行但又担心游行演变成反共一样,政治上的不敢放开跟经济上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需要独立的市场主体,中共体系内不具备独立的市场主体,不愿放手也不敢放手。无论是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还是对IPO的控制,还是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管理,都是表面说“放”实际还是“控”。

华尔街日报在《中国IPO改革开了倒车》一文中谈到了中共对市场改革的怪异态度。“中国长久以来对市场又爱又恨,一方面利用市场推行必要的改革,另一方面又留有足够的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撤销大部分改革措施。”

十年前的中共会议文件声称,要让市场力量在中国经济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十年后的中共领导人承诺,让市场力量在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难以解释“基础性”与“决定性”的差异,只能说明十年来中共不愿意变的从来没变——不尊重市场规律。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陆媒采访时直言 :“(地方债新政策)看来是一个短期之内只能这么做的权宜之计,当然这个短期有可能很长。”他说,中共出台规范地方举债程式、限额控制下的这个自主实际上是一个半自主。要真正自主,“地方政府首先就必须要成为一个透明的、独立的举债主体。”“但是这种模式要改起来,就牵扯到政策体制的重大调整,短期之内看来是没有可能性。”诚如斯言。

中共政治体制不变,经济体制跛足改革就无法推进,类似的危局如中国地方债则成为中共无解的死结。只有解体中共独裁体制配合下的市场改革,中国经济才能迈过这道坎,才能获得健康肌体的新生。

相关新闻
【秦鹏观察】李嘉诚惹怒习?京港谩骂背后秘密
泽西:请问总理李强 你拿什么让中国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萧易:比亚迪的四重危机(下)
萧易:比亚迪的四重危机(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