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以不委屈:别凡事都要“分出对错”

石原加受子 译者:邱香凝

人气 37
标签:

● 老是担心“是我错了吗”而提心吊胆

当日常生活中充斥着情报与知识,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很容易不知不觉地陷入“非黑即白”的极端论。

比方说:
“大家都在拚命努力工作,我也不能偷懒。”
“一旦接下工作,就一定要做到最后才行。”

这些理论乍看之下都很有道理。

因为受到思考的束缚,所以一定会有人毫不存疑地说: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当我们受到思考的束缚,就会出现“做.不做”、“赢.输”、“对.错”、“好.坏”、“成功.失败”这种“不是零就是一百”的“两极化思考”倾向。

当我这么一说,就会有人立刻反驳:

“可是,我的思考又不是随时都这么极端!”
不觉得这么回答有点奇怪吗?

会这么回答的人,应该是认为自己被人指责“两极化思考是一件坏事”了,又或是认为自己“正被对方指责着”,所以才会做出这种回答吧。
出于这样的恐惧,不得不立刻否认:“我才不是这样!”

又比方说:
“不能输、不能出错、不能做坏事、不能失败。”
用这些话要求自己时,一定会恐惧行动。正因为像这样用两极化思考来看待事物,恐惧的事情才会愈来愈多。

● 凡事“严以律己”却一事无成

我曾在讲座上对学员说:
“从自己做得到的开始做,去品味其中的成就感。”

出了这样的课题后,结果却收到这样的答案:
“休假的日子原本总是睡得很晚,所以决定即使是假日,也要早上七点起来吃早餐。试着实施三个月,觉得很有成就感。”

以“思考”为基准的人很容易无视自己的感情,因此才会给自己出了这么严厉的功课。这次只是因为期间限定三个月,所以才会从中感觉到成就感。

要注意的是,像这样丝毫不跟自己的感情商量一下,就给自己下了严格考验的人,就算完成了考验,充其量只不过是“继续给自己精神压力的两极化思考训练”而已。

● 要知道还有更舒适的选择

那次的讲座中,我想要强调的其实是:

.以“自己的感情”为基准。
.在能轻松达成的范围内做“想做的事”。
.每一次完成都能品味到“成就感”。
.因为感到满足,所以能继续下去。

那堂课,其实是要去实践以上这些“感受”课程。

换句话说,当时出那份课题最大的目标,是希望学员能“轻松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相反地,如果能以自己的感情为基准,把功课内容改成:
“因为‘每天早起很痛苦’,所以放假的日子要悠闲睡到饱。”反而是我更为乐见的。

假日睡过头时,会不由得这么想:
“哎呀,又睡到这时间了,真糟糕……”
这样一边后悔,一边责备自己的人应该不少吧?
愈是用两极化思考来检视自己的人,愈容易有罪恶感。
那么,不妨试试这么想吧:

“喔,都睡到这时间啦,看来我真的很累呢!不过,睡得真饱,太好了……真满足。”

一个罪恶感强烈的人,铁定无法在睡过头时先这样“慰劳”自己。

愈是这样的人,愈无法打从心底安眠,学到“品味其中满足感”的课题。虽是如此简单的实践,只要能够做到,就能从“两极化思考”中毕业了。

当然这也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请先以“自己是否想尝试做看看”的感情为判断基准吧。@

摘自 《人生可以不必委屈》 商周出版社

相关新闻
玩转土壤:花园自制混合土与实用技巧
养成习惯才能实现目标? 专家分享5个秘诀
高龄者得入住安养院?5大重要指标评估
如何避免嗓音随着老化而改变? 专家这么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