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式是透过“连结部分与整体”所设定而成
像本书主角小舞那样患有恐犬症的人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害怕各种不同种类的狗,而不是特定某一种类的狗。这也是程式的特征之一。也就是说,被狗咬的时候,人们不是只对“咬自己的特定的狗”产生恐惧,而是像“各种种类的狗=恐惧”那样,化为X=Y的公式。这种现象称为“一般化”。所谓“一般化”,指的就是“连结部分与整体”的意思。
在人类的脑海中,存在着无数个所谓的价值观或信念。这些价值观或信念属于程式的一种,也是被“一般化”的概念。
例如,抱持“必须亲切对待他人”价值观的人,当自己睡眠不足非常疲累,而无法充分慰劳后辈或部属时,就会产生罪恶感。价值观等程式,基本上就像是“什么时候、什么状况时必须遵守的原则”的感觉。就像这样,程式缺乏弹性,会做出X=Y这种制式的反应。
不过,“世界上所有的狗都很可怕”的想法并不是真实的,只不过是你自己认定的想法而已。同样的,如果程式是因为“体验”或“语言”而被极端地“一般化”,无论是哪种成因引起的,都只不过是自己的认定而已。真实无法改变,但自己认定的想法却可以改变。此外,人类大部分的压力,都是来自于自己认定的想法。这意味着只要知道适当的方法,就能够克服大部分的压力。
● 程式透过“冲击”与“重复”而产生
程式透过冲击(强度)与重复(次数)而设定。所谓冲击(强度)就是“强烈的体验”。“被狗咬”、“从楼梯上摔下来”等经验,由于冲击性强,所以一次的体验就会被设定为程式。相反地,每天被母亲责骂而形成的价值观,则是透过重复的“语言”而产生的程式。如果了解这点,在改写程式时也会很有帮助。@
摘自 《弱点当然可以克服,惊人的NLP!》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