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学过整理,所以不会整理
每当我介绍自己的工作:“我在开课教人怎么整理东西。”大部分人都会睁大眼睛惊讶地说:“这样也算工作喔?”然后,接下来就问:“整理东西需要学喔?”
的确,从“厨艺课”开始,“和服课”“瑜珈课”,甚至偶尔还会看到“打禅课”,即便学习才艺蔚为风潮,导致如今学习才艺似乎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市面上却几乎没有出现所谓的“整理课”。
这种现象的背后,与一直以来认为“整理不是学来的,而是熟能生巧”的想法息息相关。就如同在家庭料理中有所谓“妈妈的味道”或是“佐藤家祖传咖喱”,传统技法往往有代代相传的习惯,以祖母传母、母传女的方式传承下来。但另一方面,虽然同为家事,但在整理上却从未听过特地把“家传整理法”流传给后代的例子。
换言之,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在整理。
不仅在家庭教育中,即使学校教育也一直都过度忽略整理的重要性。如果有人问你:“说到家政课,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或许大多人会想到的都是,小组吵吵闹闹一起做汉堡排的烹饪课,或是用不熟悉的缝纫机缝制围裙的裁缝课吧。
由于学校教育是如此,所以连偶尔碰到家政科毕业、号称“学过整理的人”,往往也“不会整理”。
就如“衣食住”这句话一样,居住、吃饭与穿衣应该同等重要,但支撑居住的重要元素──整理,却一直不被当作一回事,归根究柢还是因为“整理与其说是学来的,不如说是熟能生巧”的意识已经深植日本人心中所致。
若说整理是熟能生巧,那也就是说致力于整理愈多年,就愈能变成“会整理的人”吗?其实不然。
其实,来上我的课的人当中,有百分之二十五都是五十多岁的女性。其中大多数都是已经做了三十多年家庭主妇的“家事老手”。但说到这些人真的比二十多岁的人会整理吗?答案反而是相反的。正因为她们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一般被视为是常识,但实际上是错误的整理方法,所以反而造成留下过多没用的东西、或是为不合理的收纳方法所苦的状况。
千万别被“一口气整理完就会打回原形”给骗了!
“觉得凌乱时就一口气整理完毕,但过一阵子又变回原本乱七八糟的房间……”,对于这样的烦恼,经常会看到的回答就是“因为一口气整理完,很快就会打回原形,所以不妨养成一点一点慢慢整理的习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杂志里经常会出现的基本问答,是在五岁那年。
常常独处的我,最大的乐趣就是阅读以主妇为目标读者的生活杂志。当邮差把妈妈订阅的《ESSE》杂志投进信箱时,我就会早妈妈一步打开包装,忘情地阅读。小学时,放学路后会偷偷在书店里站着翻阅的,则是《Orange page》。
当我读到收纳单元时,则会用牛奶纸盒做成抽屉里的隔板,或是在家具和家具的缝隙间挂上用录影带盒连接而成的架子等。此外,小学的下课时间,当大家聚在一起玩躲避球或跳绳时,我都会一个人偷偷脱队,一个劲儿地把教室书架上的书重新排列,或是检查走廊上打扫用具柜里的东西,思索着“这里如果有个S型挂钩就会更好用啊”,擅自地为收纳方式评头论足。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学生。
但是,当时我有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克服的烦恼。那就是不管我整理了什么地方,不久后它又会恢复原状。文具从牛奶纸盒做的隔板间满出来,录影带盒做的架子上塞满了信件,不知不觉就崩塌、掉到地上。同样都是家事,但烹饪或缝纫都可以熟能生巧,唯独整理则是不管做了几次,还是整理不好,总是又回到了原点。
首先,说到打回原形(rebound),相信多数人最先会想到的就是“减肥的复胖”。于是,就会莫名地接受“一口气整理完就会打回原形”的说法,就如同接受“减肥会复胖”一样,但千万不能被这样的说法给骗了。
只要稍微移动一下家具的位置,或是减少垃圾量,房间就会瞬间发生变化。因为,整理这个作业本身就是一种物理现象。
一口气整理完,房间就会一口气变得整齐。@
摘自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方智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