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3年05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任义报导)被禁14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5月1日解禁,由此引发诸多争议,民众担忧“白色污染”可能重现,更担心其安全性是否能保证。同时可降解餐具市场也或将受到冲击。有分析人士表示解禁弊大于利,只是对利益的追逐,对百姓没有好处。
解禁惹担忧或致“白色污染”重现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在挤出机中经过高温加热熔融后加入发泡剂丁烷等进行挤出拉片,再进行二次加热吸塑成型,制成的快餐盒等各种一次性餐具。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最早于1986年开始在中国铁路上使用,由于废弃的餐盒严重破坏铁路沿线生态和景观,原中共铁道部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铁路餐车使用发泡餐具。由于造成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被称为“白色污染”,1999年被列入淘汰落后产品,在中国范围内禁产禁用,至今已有14年。
2013年2月,中共发改委公布了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调整,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随着该规定的生效,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1999年起被禁14年之后,于5月1日重新回归市场。
有专家认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生产、使用、回收等各环节都存在严重问题。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发泡剂,有的会破坏大气臭氧层,有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高温下使用不当,易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入土掩埋很难降解,会造成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且回收和处理难度很大。
大陆仍在生产 14年禁而不绝
由于生产成本和进入门槛低,多年来一次性发泡餐具禁而不绝,据大陆媒体报导,河北省永清县是华北地区较大的一次性餐盒生产地,有餐盒生产企业和作坊上百家,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一位餐盒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一次性发泡餐具各企业一直都在偷偷生产,解不解禁无所谓。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介绍,由于一次性发泡餐具与其他替代产品相比价格低廉,且有市场需求,尽管此前三令五申严禁生产,目前大陆仍有100多家企业生产和销售。
有餐饮业人士表示,一次性发泡餐盒被频繁使用,纸餐盒要一块多一个,而发泡餐盒批发价只要三分钱。用发泡的没人查,一直在使用着。
大陆民众担心解禁后安全问题不能保障
除了担心可能引发“白色污染”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归市场,大陆民众最关心的还是安全问题,历经十几年禁用,如今一朝解禁,担心其安全性是否能够保证,以及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中共官媒曾在2010年“洋垃圾变餐盒”的报导中揭露,一些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在生产原料中会加入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等有毒有害物质;并使用严禁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的萤光增白剂。
福州市塑胶同业公会秘书长彭超表示,只要不用微波炉加热,不用开水蒸煮,不盛放100℃以上高温食品,合格的发泡餐具是安全的,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解禁弊大于利,尤其餐饮业发泡餐具使用最多,很多都是高温状态下使用,对百姓没有好处,只是政府与商家对利益的追逐而已。
发泡餐具解禁将影响可降解行业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难免将对可降解餐具市场产生冲击。从2001年始,餐饮行业被要求必须使用可降解餐具,但与发泡餐具相比,成本高出十多倍,可降解餐具推行十多年仍步履维艰。
杭州茂达生化环境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郭先生表示,作为浙江省第一家有能力生产可降解塑料袋的企业,生产成本几乎与市场价格持平,成立已经超过10年还未曾真正尝过形势大好的喜悦。如今加上解禁令的冲击,只怕日子更难过,会回到1999年禁令发布之前的状态。
有可降解业内人士分析,前期研发投入大、原料成本高等因素,让可降解包装袋显得价格稍高,但其实都以几乎不盈利的价格在卖,整体利润很低。这个解禁令从政策层面上对像环保塑料生产企业是一个负面信号。
(责任编辑: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