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记者去灾区不是“添乱”

标签: ,

【大纪元2013年04月22日讯】4月22日,大陆媒体人左志坚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题为《记者去灾区不是“添乱”》一文,内容阐述,在灾难现场“记者添乱说”是种典型误区,信息的核实、发布、传播需要专业媒体人来操作,才能提供对救援决策,合理物资分配有价值的准确信息。只要是在一个文明社会,媒体的舆论监督价值,在灾区中会更重要。

此前,作者一篇《关于地震与救灾的常见误区》对五年来灾难报导做了一次小结。该文在新浪微博转发8万多次,许多媒体转载并约访,传播力超出预期。由此,作者反思,为什么在他以为是常识的东西,那么多人当新闻一样拚命在转?

文章认为,这里面很大一个因素,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自然与记者的报导不充分有关。

所谓“记者添乱说”

文章认为,“记者添乱说”也是一种典型误区。不光普通网友,就是高级官员也会有这种观念。2008年5月,作者和救援部队一起徒步进映秀时,正好遇到一位军区司令,他坦率地说记者不应该这个时候过来,会挤占救灾资源。

作者背了三天的食物和水,而且还带了睡袋和很多药品。但是总被认为,进出灾区总归要占道路。这位将军是来考察路况,准备修路的,那时候大型器械无法进入映秀,是个很大的问题。但几个记者不可能影响到他的修路大计,因为那时漫山都是各种救援队伍,交通全部靠走。

2010年,玉树地震后,作者和同事第一时间直奔高原。等他们熬完高原反应,快进城时就发现,已经堵车了。是的,有些拥堵本来就存在,跟记者去没去没有关系。

人们通常忽视信息软力量价值

作者引用《南方周末》曹筠武的一篇文章的观点,“在中国权力差序格局制定的资源分配体系中,媒体和志愿者的排序往往处于末端。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路口实行交通管制,绝大部分记者和志愿者的资格是最后通过”。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作证这一观点。“2008年那次,我徒步进映秀之后,里面电力和信号全无,又要抢着发稿,只能徒步再走回去。徒步三个小时后还要搭一段冲锋舟,得摇号,最后我同去俩同事没摇上,就卷了衣服在阴冷的渡口睡了一夜。重伤员和医疗人员则飞机往返,丝毫不受影响。

是的,如果我不去现场,可能会有一个灾民可以先出来;但我带出来的信息及其为灾区带来的社会资源,我认为是远远超过前者的。光我带进去的药品,以及回程时交给灾民的现金,也能抵消掉我对灾区资源的挤压。”

“到玉树地震的时候我更有经验一些。一出西宁机场,就采购了大量的食物和药品,把越野车全部填满,最后这些物资大部分给了灾民。那次,我们帐篷边上驻着《南方都市报》的队伍,他们是自己带了小型发电机上去的。这显然也是汶川震后的报导经验,尽量不挤占资源。”

“其实,就记者的职业角色而言,他带回来的信息,就已经远远超过所谓的‘挤占’。人们通常会更重视实物资源,却忽视了信息这样软力量的价值。”

记者在灾区的作用

地震的前三天,重心在救人,这个时候,记者的角色就已经在起作用。文章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资源是随着信息走的,没有透明的信息,就没有合理的资源分配和最优的救援效率。

作者认为,有没有媒体在场,救援队的工作激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媒体的在场,也能起到舆论监督作用。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只要一地震,所有人都会善心大发,其实灾难后的丑恶也不少见,仍然需要监督。

作者表示:“最有资格评判这个问题的,既不是网友也不是官员,而是受灾的民众。我在灾区这么多次,没有一个灾民说厌恶记者的,他们会非常积极地为记者指路,他们很清楚,有没有记者在场,救灾资源的分配会完全不一样。”

“认识信息的软力量,就应该很容易理解记者的工作。真正的问题,不是记者要不要去现场,而是记者应当如何报导灾难,以及灾难报导时的伦理问题。这些也基本有共识了。”

(责任编辑:高静)

相关新闻
防地震  北市演习提升救灾能力
【网闻】地震过后 富了谁?
维基解密:汶川地震 温家宝批评军队惹恼高层
东京防灾公园 遇地震变指挥中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