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淳在接获委托的那一刻,便开始考虑到屋主尚未出世的孩子,加上或许还有第二位小孩的诞生的因素,他仔细思考着该如何做出一个可因应未来生活变化的设计。
虽然住宅内部的白墙与清水模占了大部分空间,因此有了点冰冷的氛围,但是结合了木质的平台与透过天窗照入室内的光线,就足以达到一种暖和的平衡感
满足设计师姿态与光影交错的家
青木淳在决定了这个住宅的基本型之前,做了100个提案模型。从这一点来看建筑师的执著与用心,实在让人敬佩。难道,是因为屋主是旧识才能有如此特别的待遇?
青木淳说:“这对我的工作来说并不是很稀奇的事情。过去我们并不会把所有的提案都展示给屋主看。而此次是因为屋主从事平面设计工作,所以能从平面图、模型正确联想到完成后的姿态才提供。”
“总而言之,我们公司内部先从这超过100个提案中选出了最佳的提案,很巧的是,屋主也非常有眼光,最终选出的是跟我们一样的提案!这真的是令人非常高兴,所以让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命名为“G”的这栋住宅,简单说是将一个木造建筑,放置在一个钢筋清水模的平台上。但由于建地的周边几乎被住宅完全包围,因此在有限的面积中,青木淳还需要解决“G”的整体性如何融入自然的问题、采光问题及空气如何充分流通等问题。而建筑师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将常见形式做细部变形。
譬如说,清水模平台上方承载着的木造建筑,样式明显来自于日本传统的结构,而外墙和屋顶呈一体,表面皆有防水功能。在设计上,除了木造建筑被切割的部分,房子内的所有开口都采用了相同的、现成的木制窗框作为天窗,形成了外墙上不规则的图腾。青木淳再在周边置入了空隙,一并解决了采光问题。
“相对来说,这反而让室内面积减少了,需要从下方的平台中取得。”青木淳说。所以一楼在空间的配置上,只容纳了LDK主要基本的空间,而上面的楼层中则以卧室功能为主,这样一来就产生大量的剩余空间。在功能上,上层的木造建筑对于底层的平台来说,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窗。而上下层楼之间77.3釐米的缝隙则说明房子在形式上的独特个性。
最后,建筑师还苦口婆心地重申说,这房子只能称为“G”,任何如“House”等字眼都不能添加上——这样一来,或许此“G”就能被解释成为“居”,是一栋可以让屋主住的开放又安心的住宅。
“居”的外观看起来与一般“房子”一样并无特殊之处,但只要一走进里头就能感受到——“G”是一间有大量采光的“家”。
从一楼的平面图上,首先注意到厕所的位置,就被设计在玄关处,还面对着玻璃幕墙的立面。这样的设计能让起居室的私密性大增,也方便饭厅位置的动线。玻璃幕墙的设计还能为该区域带来自然采光。
若仅是为了挑高设计而将整个二楼架空,就白白浪费了多盖另一间卧室的空间,所以青木淳决定只把客厅上方的二楼空间做挑高,剩余空间就变成另一间卧室了。
看起来像是阁楼的三楼虽然有卧室、 浴室和衣柜等设置,但空间并不大,原因来自于山墙形状的屋顶。虽然如此,青木淳仍然巧妙设计了阳台,让这块有点封闭的空间,仍可享受户外的感觉。
整体上是极简主义风格的住宅空间,似乎完全看不到收纳空间,事实上这一项需求巧妙地被建筑师“收藏”在地下一楼里了。
设计建筑师 青木淳
过去50年来,日本住宅设计有什么变化?
我认为一个家依开放性的变化会产生不同意义。首先,大多数的人注重有个人隐私的空间,故期望能有效遮蔽从邻近的住宅、道路上的视线。从住宅物理性着手,便倾向于密闭性、隔热性的方向上走,这样就会让住宅内部及外部自然产生隔绝。话虽如此,住宅中没有了开放性,就会带来窒息感,所以要如何拿捏开放感的这个课题,我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科技的日益发展,是否对住宅设计有所冲击?
我觉得住宅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最基础的建筑,相较其他的大楼型态的建筑较不会受到影响。
人们对激进设计的接受度是否已经更开放?
无论是什么事情只要称上“过度”,答案就会有所改变。如果把改正至今无意识的生活型态称为“过度”的话,我认为它的特殊感不足。
例如对这种“像船一般浮在水面上,就算有海啸也不会损坏的屋子”比较“过度”的提案的接受度,将因为客户心理或经费条件而没有标准答案。
环保是否成为了住宅设计的一环?
就算是停电,也保持着舒适性。这是人类对于最亲近的空间、住宅所要求的第一要素。另外,从停电的观点出发,最终总会涉及到环保问题。事实上这并非是想省电而在经济观点上所产生的问题,当然也不仅是关于保护地球环境的严肃问题。
家俱是否比过去变得更重要?
无法评论。有(注重家俱)那样的家庭,但也有不(注重家俱)那样的家庭。
好的住宅设计关键是什么?
无论是什么样的屋主,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普通”的。但是,本来人与人之间就是有差异的,不同家族的关系也是相互有差异。总而言之,在这里“普通”这种状况是不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是“普通”?
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摆脱固有观念。我们对生活有所期望,因此需要特定的舒适空间,这是真实的事,本人却无法体会得到。而且每个人所呈现出来的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一个完美的家并非是形容客户在文字面的感受,而是将内心
面所持有的感觉做为感受的出发点。
你认为未来的住宅设计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没有预想过未来的事情。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是否改变了你的设计手法?为什么(不)?
现在的主流,是将建筑用新的型态、语言来解释,然后产生新的意义。而我并不这样想。我认为目前被认知的意义是结合过去/另外解释出的新意义。住宅是由人们的生活及空间范围组合而成。生活规定出空间范围,空间范围规定出生活。这样的关系很容易定型化,给人带来窒息感,也很容易被动摇。为找出新的平衡
的可能性,必须消灭这种窒息感,以解放感取而代之。我认为目前建筑还没有成就这部分。
在东日本大地震后,有这种想法的人更为普遍,并开始讨论跳脱“意义”作用的议题。
日本的年轻的建筑师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迹象。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对新手来说,一开始就接到大型建筑的机会非常少,较多的状况是接到住宅的设计工作。无论任何年代,新手设计的住宅都相当醒目。
你应该是属于年轻建筑师的一群。相对来说,年龄是否影响你的工作量呢?
并不是购买已完成的商品,而是建筑尚未完成的阶段,所以首先只能从建筑家来选择,因此客户一定感到相当的不安。从建筑家至今的作品来做选择,是一个解决不安的方式。@
摘自 《图解 和风设计自然宅》 商周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