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3年10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任义报导)因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备受关注的中国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时间一推再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至今尚未出台。同时在地方政府看来,城镇化又是创造政绩的好机会,狂建新区致“鬼城”遍地,地方债务也不断攀昇。
涉多方利益城镇化规划“难产”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10月22日,在中共官媒主办的“农村谈”报告会上,中共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称,中国此前的城填化呈现三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重视速度、土地而非重视人、质量、效益。
高国力表示,这是带有泡沫的城镇化,并且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导致很多城市建成之后没有起到集聚人口的作用。
中共官方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中国城镇面积从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011年的5.3万平方公里,15年时间增长了3.1倍。而同期的城镇人口从3亿增加到6.9亿,仅增长了1.1倍。
因为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备受关注的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时间一推再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至今尚未出台。此前,中共发改委表示规划将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做一揽子的政策安排。
对此高国力解释称,一再推迟的原因在于中央和地方理解的尺度不一。地方是要加快、要建新城新区。直白一些就是要更多的政绩工程。这直接导致新城新区的建设过多过滥过热,“鬼城”、“睡城”层出不穷。
据中共官方数据,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2.6%,过去3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但人口的城镇化率仅在30%左右。这中间的差距就是2.6亿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的农民工。
推进城镇化应废除户籍制度
有分析人士认为,大量的农民工进行城市建设却不能享有城市居民待遇,源于中共的户籍制度。正如《九评共产党》一书中写道:这是极不公正的制度,强行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一个国家无端制造出两级分裂和对立。农民的子女只能再做农民,农村户口持有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二等公民。
如何促进城镇化经济学家许小年表示,首先,取消户籍制度而不是改革户籍制度,让城市的农民工真正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各项待遇,人口自由流动,这样会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的问题。
其次,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给农民的土地进行确权,农民有了确权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农民个人和集体土地直接入市,自然会降低地价和房价。
第三,进行财政改革,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放松和解除管制,创造投资与就业机会。
城镇化成为中共地方政府融资新博弈
为创造政绩,中共地方政府借城镇化的名义大举投资。一边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另一边是地方债务风险的不断攀昇,中共地方政府融资也面临新的博弈。
近日举办的“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市长论坛”上,安徽省滁州市市长张祥安表达地方政府钱紧的窘境:缺钱缺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央出台了很多约束性的措施。这种单一的政策安排、体制安排,有可能造成突然的断裂,从而加剧了潜在的危机爆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估算整个政府性债务占比时表示,中央政府的负债、国债,大概只占到GDP的15.5%,但加上隐性债务,如地方政府债务、养老金缺口和银行坏账等,这一比例有可能在100%左右。
债务高企的中共政府推出的城镇化,导致大陆更多出现的是孤零零的大城市,大城市周边富含经济发展能力的小城镇却是鲜见。典型如环绕着北京市的河北省,除了燕郊、香河、固安这几个北京的睡城,还没出现一座依靠北京而经济腾飞的城市,大量的河北人进京务工,却没有带活自己家乡城市的发展。
联络本文作者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