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名片工作

人气 8
标签:

在职场上,我也算出入过许多人人称羡的大集团工作过了,也曾经领过不少人羡慕的薪水,甚至因为新闻采访的关系,也访问过许多大企业集团中的优秀工作者。

但我发现职场白领菁英常犯的一种工作迷思是—我们都在为一张薄薄的名片工作!工作是为了名片上的公司名字与职衔title,却不是为了掏出名片给别人时的那个自己。

太多人在职场上犯了忘了我是谁的毛病,也犯了只看别人的名片,却从来不仔细端详拿名片给你者的样貌。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是这样的一种人。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了职场工作,在家中休息。当我想找个朋友聊聊天,说说生活中的苦闷与挫折时,我在家中把电话本拿出来,看着高达上百个认识的人的名字、电话与职称,却一通电话都拨不出去。

我再把一盒一盒与别人交换来的名片,一一找出来。那些装到小小塑胶盒理,每盒约有五十张名片的盒子,堆起来足足有一个人高,里头肯定有上千张名片。但我一张一张找出来,却在里头找不出任何一个我可以信任的朋友。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经相交满天下,但离开职场时,却是知交无一人。人生的悲哀,真是莫此为甚。

当时,我反省了我十多年来的职场经验,发现我认识的人可以上从百官公卿、商业钜子、优秀的白领菁英、学者、专家,一直到寻常百姓之家的贩夫走卒。但是,这些人会认识我,多数是因为我身上拿出来的名片。

当我把名片掏出来时,我可能是台湾第一大报的记者,可能是财经最专业且权威的媒体工作者,因此,人人会递上羡慕的眼光,会渴望得到我的采访,因此,我们可以立刻变成熟络的朋友,无话不谈且谈话气氛融洽。

但是,一旦我拿不出名片时,我就不敢去找这些昔日的朋友或伙伴了。我变得什么都不是了,也不知该跟昔日的人脉圈谈些什么话题?因为我们已经变得没有职场的共同话题可聊了。

许多成功者都在谈建立人脉圈的重要,但都忽略掉,如果一个人的人脉是透过一张薄薄的名片搭建起来的,如果人脉的基础仅是一张纸,人脉的串联仅是一张又一张不同的名片所串联起来的网络,那么,少掉了你自己身上的那一张名片时,整个名片网络,事实上仅会在一夕间塌落。

靠名片搭建起来的人脉版图,只会在第一张骨牌松动时,完全毁于一旦。

许多人心知肚明这种现象,所以只好在职场圈内不断为自己挣来更多更亮丽的名片title,好巩固整个人脉帝国。所以,不断跳槽、升迁,以换得更光彩的名片,就成了职场上精英份子的事业宿命。

这种作法,是多数白领菁英犯的错误,也是我曾经走过的路。

后来,我决定我不想要再重蹈覆辙,我不想让人家只认识我的名片,我开始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且,只做我喜欢且对我的生命有意义的事情。

那些东西可能是艺术创作,可能是担任志工,可能是帮助素昧平生的慈善机构募款,也很可能只是在路边摊吃碗面时,与陌生的老板娘嘘寒问暖。

但是,当我开始不再为名片工作,开始只为自己服务时,我发现,我的生活快乐许多。

去喝咖啡时,可以跟擅于煮咖啡的老板品茗咖啡之道;吃面时,老板娘会开心的说:“你真是个好人!”;去参加公益活动时,主办单位的人远远看到我,会深深鞠躬跟我致敬;许久没打电话给慈善机构的公关人员时,电话打通了,对方会开心的说:“王老师,常在网路上看到你的文章!”

我再也不必靠名片来让人认识我了。

我就是我,喜欢我、尊重我或讨厌我的人,都是因为“我”,而不再是名片上的职衔关系。我因为我自己的努力,而认识了更多真诚相交的朋友。

也许我们平时都不连络,但是,偶尔通上一次电话,或者,见面深谈一回,互相交换彼此的生活情事,这种日子,让人惬意而满足。

我曾经为名片做牛做马过,所幸,我离开了那种日子,我建立我了属于自我的丰采,让所有认识我的人,是因为我这个人而喜欢我、亲近我。那是一种真心的交流,而我喜欢这种不需要为名片工作的日子!@

摘编自《地球人抱抱—-王志钧(财经&职场)工作室部落格》王志钧 提供
(责任编辑:晓玫)

相关新闻
生涯规划:失去身份后的名片
数码时代 纸张名片仍蓬勃发展
小小名片学问大
破除人性盲点心理学:名片效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