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才走访霞喀罗古道,著名的枫红美景即将落幕,古道泥土路的枯枫萎叶,比枝头上的枫香红叶还多, 有繁华起落的沧桑气氛。
远山景色仍美,仿佛水彩泼墨图画,红黄橙绿交染成一片绮丽色彩,而红色已从主角渐转为配角, 虽然自知即将谢幕退场,仍热情未减的绽放娇艳。
过了这一季,大地又将春回,这片山峦将恢复青青树色。我把握住机会,抓住了这个冬季霞喀罗古道最后的枫红倩影。
霞喀罗古道古道,沿途美景无数,难以一一详诉,举其要而言,有三处景点景色最令人难忘:
第一处是栗园驻在所的孟宗竹林。 竹林高约一、二十公尺,夹道耸立,宛如绿林隧道,幽径穿竹林,两旁一根根长竹瘦骨嶙峋, 一路相伴,而抬头望见阳光粼粼闪烁于高高的竹梢间,令人有高风亮节的联想, 走在其间,有一分闲云野鹤的清心与自在。
第二处是马鞍驻在所的枫香林。古道沿途的枫叶多已飘零,落红无数, 只剩零星枫红应景,而惟独马鞍驻在所附近枫香如松柏后凋于岁寒,依旧枫舞,枫红染满山头。 阳光泼洒,山风吹拂,枫红光影闪耀,色彩明亮变化,蔚为美景,而海拔一千四百公尺的清凉空气, 带着枫香林气由鼻入肺,渗入全身,身心之舒畅,何以形容。
第三处就是白石吊桥了。建于日治时代大正十年(1921)的白石吊桥, 横跨萨克亚金溪,桥长145公尺,深达90公尺。原以为走在摇晃的吊桥上,当会心情惶惶不已; 实际走时,则惊叹的喜悦压过了惊惶的心情,萨克亚金溪谷及附近的山峦如此秀丽。
[[9]][[10]]
栗园的孟宗竹、马鞍的枫香林、萨克亚金溪的白石吊桥,构成了霞喀罗古道养老段的三大奇景。 而这几年来历经台风摧残,也造成古道三大崩塌,座落于栗园、马鞍,以及马鞍、白石之间。
三处崩塌都已整修完毕,或采高绕而过,或置悬梯垂降。这三段崎岖路,并不碍人行, 但对于想骑着单车闯荡霞喀罗古道的骑士来说,就不免感到窒碍难行了。我在途中就遇见一队骑士来到第二处崩塌处, 便黯然折返。
我走了三个小时才抵达白石吊桥,路长约8.7公里。一般赏枫游客多以马鞍驻在所或白石吊桥为目的地,即尽兴而返。 我的目标却在白石驻在所。
从白石吊桥至白石驻在所,距离约1.5公里。虽然1.5公里并不算路途遥远,却是一路爬升海拔300公尺, 落差高度大约如阳明山的小油坑登山口直登七星山,这是霞喀罗古道唯一令人有爬山感觉的路段, 最后的一公里路,走来的感觉比前面的九公里路加起来还要辛苦。
一步一脚印,行行又行行,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抵达霞喀罗古道著名的白石驻在所。 白石驻在所是古道的中点,以此为界,西为清泉段,东为养老段。
日治时期霞喀罗古道被辟建为理蕃警备道路, 用于监控古道沿途的泰雅族霞喀罗群(清泉段)及基纳吉群(养老段), 沿途约一至二公里设置一处警察驻在所,大的据点如田村台、白石驻在所,都配置火炮,以作为震慑泰雅族之用。
白石驻在所,旧称“萨克亚金驻在所”,萨克亚金(Sakayachin)是泰雅族语,意指“可用做磨利刀峰的亮白石头”。 台湾光复后,萨克亚金驻在所改名为“白石派出所”,并于民国58年(1969)年改建成今日的模规。 民国78年(1989),最后一名员警撤走后,白石驻在所才告废弃。 白石驻在所是目前霞喀罗古道唯一保存完整的驻在所,其余的驻在所都只剩土丘残迹或完全消失。
废弃的白石驻在所,从此成为纵走霞喀罗古道的登山客落脚休憩或住宿的营地,部分在此扎营的山友, 拆除驻在所的墙板或木构用于升火煮食,或任意破坏旧有设施,使原已老旧的驻在所更为残破不堪,岌岌可危。 后来林务局依原貌修复白石驻在所,并在驻在所前竖立警告标语,提醒过往的旅人山客, 不要再任意的戕害古道历史遗迹。
白石驻在所的前方有平坦宽阔的腹地, 日本人时代所种的日本板栗,国民政府时期栽种的山梨树,高大的台湾泡桐,凄美的寒绯樱, 依旧欣欣向荣的共生于驻在所前的这块土地上。
在午后阳光照耀下,白石驻在所新漆的墙板闪耀发亮,新的建筑虽然少了些古味,但带给人一种重生的喜悦。
先前抵达的登山队伍,拍完照后纷纷离去,最后仅剩我一个人伫足于白石驻在所前, 怀想古道岁月,并静享眼前的山林幽意。
五年多以前,我曾走过清泉段,当时力有未逮,未能走至白石驻在所。 如今终于走过养老段,顺利抵达白石驻在所,有完成心愿的喜悦。
我所站立的这个地方,一百年以前,还是汉人所畏惧而不敢造访的“番地”。百年来的台湾,社会变化剧烈, 如今台湾已成为科技之岛,资讯日新月异,社会文明进步,而人心愈趋复杂,人际愈为疏离。 百年前还大部分是“番地”的台湾山林,如今反而成为许多飘泊的现代灵魂所向往的心灵故乡了。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注:可以先从警政署网站下载表单填妥个人资料,现场交表单后,即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