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丽奥佩特拉(Cleopatra,69 B. C. ~30 B. C.)深谙晶莹璀璨的宝石、圆润硕大的珍珠,有何等的威力。她不就有一则出名的轶事?不经意把珠宝掉进一杯醋,拿起来一饮而尽,就是要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83 B. C. ~30 B. C.)见识她的贵气。有克丽奥佩特拉的品味,但没有她的预算?那么,埃及的仿珍珠(faux pearl)和完美无瑕的珠宝祖母绿(glass emerald),还有紫水晶珠串,可是极其多产,不论贫富贵贱,一概披挂得起。
仿宝石数百年始终魅力无限,即使眼光最敏锐的时尚尖兵,也迷得无法自拔。欧洲从三世纪起,就有制造仿珍珠的配方传世。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也热心提过作法:拿小珍珠泡在柠檬汁里溶解,再拿蛋白加进溶解的浆内搅拌,“爱做出多大的珍珠都可以”。也有人的说法是拿玻璃粉加阿拉伯胶(gumarabic)或“蜗牛黏液”,加以烘焙,就做得出来。(至于这些秘方到底做不做得成,倒是至今未见只字片语。)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一五六六年也弄到了一笔上好的交易,她以一颗一便士的价格,向威尼斯的吹玻璃师傅买到五百二十颗人见人爱的仿珍珠,供她脖子上的那一圈轮状领作装饰。下一世纪,巴黎制造念珠的商人贾昆先生(Monsieur Jacquin),将威尼斯的技术作了改良。那是有一次他不巧把一包鲌鱼(bleak fish)──塞纳河(Seine)产的小型鱼─ 放进一盆水里,后来发现水里出现珍珠一类的东西。他便动了一下脑筋,把水里的鱼浆物提炼出来,再用一根小吸管把一小滴鱼浆吹进中空的玻璃珠内,摇一摇,让玻璃珠内涂上一层鱼浆,最后,再拿蜡把中空的玻璃珠填满。
贾昆的珍珠浆,马上风行世界,还有了个“珍珠箔”(essenced’Orient,珠光粉)的名号。不过,十九世纪有科学写手对这东西嗤之以鼻,“发明出这么浮华的名称,就只为了遮掩做出这东西的材料到底是什么。”四千条鲌鱼的鱼鳞,才做得出来四盎斯的珍珠箔,但是,怎么算,这样的仿珍珠,比起真的珍珠都叫作物美价廉。
切面珠宝(faceted jewels)也一样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归纳出作法来的。十六世纪有一份做钻石的秘方,一开头就写,“拿公鸡的鸡冠,”之后,开始详述把鸡冠煮成宝石的复杂手续。有的人抄小径作假,先拿玻璃做出对半的两边,再将一块彩色的箔片夹在中间黏起来。
至于超级正派的人,看到仿珍珠和一般叫作假钻的人造宝石,假光泽再灿烂也闪的都是问号。英格兰作家艾蜜莉亚.欧琵(Amelia Opie,1769~1853),有一篇文章,〈欺骗正解〉(Illustrations of Lying),就拿这题材大加发挥,把戴人造宝石画归在“形同欺骗”(practical lie)的分类之下。但是,欧琵也认为,“这情况的动机未必卑鄙龌龊、存心就是要利用别人容易上当的心理。”戴人造宝石,不如说是一大帖安慰剂,拐个弯来达成心愿。所以,欧琵才会嗤之以鼻,“淑女会买人造宝石来戴,欺世盗名,正足以反证原本就没有佩戴珠宝的身价。”
暂且抛开欧琵的势力眼不论,铅玻璃做的人造钻石,可是在洛可可(rococo)时代就流行起来了,而且,广获名流以金光闪闪作加持。人造宝石不仅比真品便宜,形色变化也多。虽说俭朴应该还是救不了玛丽.安东妮,但是,这一位法国末代王后浑身上下璀璨晶莹的光彩,可和假钻脱不了关系。如今,现代人另有钻石替代品可用,“方晶锆石”(cubic zirconia),一样在世界各地到处闪个不停。一九九六年,美国土产的时尚女王,贾姬.甘迺迪.欧纳西斯(Jackie Kennedy Onasis),她戴过的一串三股仿珍珠项链,于拍卖会可是敲出了二十一万一千五百美元的高价。@
转载自:《古典时尚趣味考》 野人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