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双溪.灿光寮古道

人气 268
标签:

上一次造访灿光寮古道,已是八年多以前的往事了。

想当年,来到树梅矿场,花了一个多小时,几乎就要放弃,才终于找到古道的入口。如今在矿场的产业道路口,已设有步道导览图,沿途各岔路口也都设有清楚的指标,指引古道方向。

这个季节造访灿光寮古道,时节正佳,恰逢东北角的芒花季。灿光寮的秋芒一向有名,每当深秋芒花满山怒放,随时间推移,色彩变化,由艳红,而黄澄,而终如浪雪,芒花在阳光下闪耀发亮,可媲美阳明山的大屯秋芒。

关于灿光寮地名的由来,或说源自于此地深秋时满山芒花光彩闪耀,而步道口的导览解说文亦如是说。这种说法,流传已久。不过随着网路资讯发达,一些旧的说法,也有新的资讯及事证,而被推翻掉。关于灿光寮的地名,就是一例。内政部建置的台湾地名查询系统,关于灿光寮地名的由来,引用洪敏麟《台湾旧地名之沿革》的资料,认为:“灿光寮,亦作菜公寮,有出家和尚斋食于此,搭寮以居,故名。”

另一个证据是九份乐伯在探索灿光寮地名时,找到了1895年日本近卫师团《攻台战纪》,书中有〈近卫师团三貂湾上陆诸队之位置图〉,列出附近地名,灿光寮山标示为“菜公寮山”(注1)。

台湾有不少地方都有遍生芒草的地貌,先民大多直接使用“茅埔”、“草山”、“草寮”等地名,具有朴质的草根性,而灿光寮的地名,却仅此一例。“灿光寮”与“菜公寮”音似,极可能就是由后者衍译而来的。


灿光寮古道入口

灿光寮,即使可能不是最初的地名,但它出现在历史文献也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清朝嘉庆十年(1805),海盗朱溃入侵苏澳,打算长期占领,做为根据地。台湾知府杨廷理闻报后,亲率兵员急赴蛤仔难(宜兰)因应。

当时杨廷理越过三貂岭后,抵达牡丹坑后,不往顶双溪,而是折往东北方向,沿着牡丹坑上游,经灿光寮,前往大三貂港(今澳底),再越过隆岭,进入蛤仔难。这一年,清廷增设大三貂港口汛(把总一员,配兵三十名)及灿光寮塘(配兵十名),以加强东北角的防务。灿光寮,因此首次出现于历史文献。

因为军事的需求,二百年前在牡丹坑、灿光寮、大三貂港之间,因此形成了一条兵勇巡行往来的道路,这是最早的灿光寮古道,亦可称为“灿光寮汛塘古道”。“汛”、“塘”是清朝绿营驻守地方的军事单位。

嘉庆十七年(1812),噶玛兰正式设治,淡兰之间公文往来日益频繁,官府于嘉庆二十年(1815),增设柑仔濑铺(瑞芳)、灿光寮铺、三貂岭铺(每铺设铺司一员,铺兵四名),负责铺递业务(相当于今日的邮局)。不过当时的铺递只负责传送官府文书,而遇有军事需求时,铺兵兼做塘兵,负担军事任务。

于是这条灿光寮古道,即是军用道路,也成为邮铺道路,亦可称之为“灿光寮铺递古道”了。汛塘路与铺递路大致路线重叠,而又有不同。然而经过两百年的岁月,灿光寮塘与铺都已裁撤百年以上,隐没山林,其间又有风雨沧桑与道路变化,欲求当年真正路线,并不容易,大概也没有人能说得准。

现今政府已整修的灿光寮古道,并命名为“灿光寮步道”,是从树梅矿场产业道路的入口至牡丹坑产业道路的正光三号桥,全长五公里,路况最好,就逐渐成为灿光寮古道的主要踏青路线了。


昔日古道入口的芒草路(2003.03.30)。

今日古道入口的芒草路。


灿光寮古道柑仔店遗址。

现在想探访灿光寮步道,既不虞迷路,而路况也算相当良好。102公路接近19K的树梅观景平台旁的草山战备道路口即可看见步道指标了。

进入草山战备道路,前行两公里,抵达树梅矿场产业道路岔路口,这里设有灿光寮步道导览牌,古道里程由此起算。

进入产业道路,沿着土石路下行,约七、八分钟,遇岔路,直行往矿场,依指标,取左行,走到土石路的路底,就变成古道小径了。这里大约是里程1K处,是灿光寮古道的正式起点。

走过一小段的芒草路,路径整理得干净清爽,铺有枕木,芒草避道,穿越不复当年辛苦,不久即进入森林里。山径一路下坡,陡峭处铺有枕木土阶,也设护栏及栏索,接着古道沿着溪涧的岸边下行,这段路有古道最完整的旧石阶,古朴,但多青苔,较为湿滑,小心通过。过溪涧路,古道穿越树梅矿场的小土石路,续往下行,古道逐渐趋平缓,缓缓下坡,林荫怡然,路况亦佳,走来相当舒适。

前行约一公里,抵达柑仔店(杂货店)遗址,这里大约是里程2K处,仅存残垣断壁,比起八年前,容颜更加憔悴。遗址处立有古道解说牌,店前小广场设置了木椅,供游客休息。古道荒废,没人行走,柑仔店自然也失去生存的意义了。

续行几百公尺,经过小溪涧,上游斜壁形成一座小瀑布,水流潺湲。过里程2.4K标志后,来到了古道重要的岔路,古道至此一分为二,右行是政府整修的“灿光寮步道”,沿着牡丹溪上游的溪岸,走往牡丹坑(指标写着“往貂山古道3600公尺”)。左行是古道旧路,可经黄吉祠、鸡母岭,通澳底,途中也有岔路可绕往牡丹溪下游,与右线会合。

右线与左线都是灿光寮古道,若要简单的区分,则可以称右线为“灿光寮铺(递)古道”,而左线称为“灿光寮塘(汛)古道”,但这只是粗略的区分而已,我不尽然相信。若熟悉这个区域的古道群及了解当年清廷所设三个铺递的位置,则对灿光寮古道的路线就会有不同的思考与想法。


灿光寮古道(往牡丹坑)

我还没走过右线,于是先取右行,走往牡丹坑,打算回程再走左线,绕回到这处岔路口。

沿着牡丹溪上游溪岸而行的这条灿光寮古道,经过政府整修及维护,溪涧架设小木桥,沿途也设有护栏,路况仍佳。下行约0.6公里,抵达里程3K处的金瓜石抽水站。

金瓜石采矿欣荣的时代,居民饮用水不足,因此在牡丹溪上游建造水坝储水,并设置抽水站,抽水越岭送往金瓜石。金瓜石没落后,人口外流,这处抽水站也就废弃了。抽水站设于何年?废于何年?解说文却未说明。站在水坝上,可以望见草山山顶的通讯基地台,而灿光寮古道就藏身我眼前这片郁郁苍苍的山林里。

沿着溪岸下行,沿途有一栋荒废的机房,路上躺着生锈的铁管。愈至下游,古道贴近溪流,景色愈优美。古道在里程4.1K处,终于与牡丹溪交会,溪谷下方有一小拦砂坝。古道越溪之后,与左线会合,须再越过拦砂坝,回到右岸,沿着溪边的土石路出去,才能接牡丹坑产业道路(定福路),然后步行一个小时至牡丹车站,或者在正光三号桥前,右转往貂山古道,走回草山战备道路。

我在灿光寮左右线交会的牡丹溪溪谷稍作休憩之后,然后踏上回程,选择左线上山(从回程的行进方向来看,左线反而变成在右边了)。嘉庆十年(1805),台湾知府杨廷理可能就是走这条古道上山,经灿光寮,走往大三貂港。


金瓜石抽水站小水坝。

灿光寮步道接近终点(4.1K),与牡丹溪交会。


同治庚午年古墓(1870年)

爬坡上至支棱,古道渐趋平缓,山路变为宽阔好走。续行不久遇见路旁有一座清朝同治庚午年的古墓(同治九年,1870年)。墓碑籍贯刻着“靖邑”,为福建省漳州府南靖县。

古道途中遇古墓,让人兴起多少的历史怀想。

过古墓,即遇岔路,右往石笋古道(石笋古道)及灿光寮6号民宅,古道仍左行;不久又遇岔路,右往大牛埔山及黄吉祠。这就是嘉庆十年杨廷理所走的路线了。

遥想当年,杨廷理走在这片山林里,沿途寻思东北角的防务问题。他询问这里的地名,向导或当地居民以闽南福佬话回答:“菜公寮”。杨廷理决定在这个山区设立一处军事据点,以执行东北角的巡防任务。而“菜公”与“灿光”音似,于是官方便以较古雅的“灿光寮”为地名,设立了灿光寮塘,派驻兵十名。这是我对灿光寮地名来源的推测(与想像)。

取左行,续行不久,古道接近溪涧,杂草渐多,路况渐差。虽然路径还算清晰,有迹可循,沿途也有登山条,但与来时走的灿光寮步道路况对比,心情颇有落差。一个人走在寂寥的荒凉古道,愈走心情愈苍凉。

走来正觉孤寂,途经小溪涧时,却见浅涧之中,溪虾活泼成群。虾群依水为生,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我向虾群借水拭脸,洗拭脸上的古道汗尘。我的举动惊扰虾群,个个慌张窜逃。萍水相逢,交友不成。

续行,不久爬上棱线的保线路,依山友设置的指标,取右行;不久,又遇岔路,再取左行。虽然多岔路,但小心留意标志及登山条,不虞迷路。沿途又几次越溪,走在溪岸,因沿途有废弃的垦地及农路,有时会误入歧途,找不到登山条时,回头寻觅时,才蓦然发现登山条就在溪对岸的树枝上。


古道途中数次越过小溪涧。

小溪里的虾虾们。


吊桥头遗址

回程大约走了一个半小时,终于抵达简姓人家废弃的石厝。当年我误以为是灿光寮铺遗址。八年后重逢,我差点路过而没发现。

虽然当年屋外也是满庭杂草,但屋形外观完整清楚,还可以走入屋内,检视屋内的陈设,厨房灶台犹存。而如今整个屋墙已都被树藤蔓草所包覆,几乎看不出这里有建筑物了。

从简厝再走到萧厝遗址,途中有经过废弃的驳坎及竹林,却没看见到灿光寮塘的军营遗址。八年前我经过时,就没有注意到遗址,如今恐怕更已被雨打风吹去。

嘉庆十年的灿光寮塘,仅驻兵十名,同治年间,减为六名;到了清末,只剩一名,单兵驻守而已。如今又过一百多年,其间农民入山拓垦,灿光寮成村,山中若有营铺荒屋,恐怕早已成了农宅建材,或移作溪岸驳坎,或铺为山路石阶了。

我探访灿光寮古道,前后两次相差八年时间,就已感受到古道的剧烈变化,更何况是二百年如此漫长悠悠岁月。所以也不必在意能否找到灿光寮塘或铺的遗址,或执泥于古道路线的真伪与孰是孰非;对于旅人来说,寻访古道并非为了学术的考古调查,而只是一种人生与历史情怀的领略而已。

萧厝也变得更萧瑟了,不如八年前屋状完整。过了萧厝,路旁有废弃的马达,铁打的机具依然如昔,反而成了我最熟悉的古道记忆。接着就来到了牡丹溪上游河岸的吊桥头遗址。吊桥头的存在,显示这条古道昔日扮演过重要的交通功能。

过吊桥头,越过牡丹溪上游,前行十几公尺,就返回到灿光寮步道里程2.4K附近的岔路口。实际走一圈环状路线,两相对照,我回程所走的灿光寮古道,虽然荒凉,但无论就历史意义或古道遗迹,都比现在政府整修完成的“灿光寮步道”更来得可观,目前却仅有民间热心的登山团体设置的简易路标而已。

近几年来,新北市政府积极整理山林步道及古道,而多采生态工法,以维持步道自然本色,向来为山友所称道。未来如能再进一步的整理灿光寮古道完整的环状路线,循着杨廷理的足迹,使古道更逐步推向黄吉祠,我想这项治绩应会获得山友们的感念,而长存于东北角的山林里。

旅游日期:2011.10.24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102公路。眺望大肚美人山(基隆山)。


草山战备道路。秋芒绽放。


灿光寮古道入口。


古道旧石阶。


灿光寮古道。


古道途中的小瀑布(约2.3K~2.4K)。


金瓜石抽水站水坝顶远眺草山通讯基地台。


金瓜石抽水站废弃的机房。


古道沿着牡丹溪右岸下行。


灿光寮古道。回程路线。


部分路段杂草多,景象荒凉。


简厝遗址。几乎完全看不出屋形了。


萧厝遗址。


废弃的马达。


灿光寮古道。柑仔店遗址附近。


返抵树梅矿场土石路口。欣赏“灿光秋芒煮茶壶”的美景。

相关新闻
北市内湖 .圆觉瀑布步道.大沟溪步道
阳明山 .内寮古道(礁坑古道)
阳明山.擎天岗.红樟湖茶寮遗址.竹篙山
新北市瑞芳.惊艳“水”金九 -水湳洞游憩园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