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2年04月20日讯】【编者按】东北大学的王申培教授是波士顿地区知名的学者,除了在电脑资讯科学领域卓然有成外,还拥有许多科学人欠缺的人文素养,能自科学人的角度观察及思考人文的课题。感谢王教授近日提供其佳作与波士顿社区分享他回中国讲学的一些感触。
今年冬,我回国讲学。很高兴能再度游览西安古都兵马俑和华清池。中国千年来的历史又浮现在脑海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白居易(772-846)的长篇史诗《长恨歌》。唐明皇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祸国殃民和与杨贵妃缠绵恋爱的悲剧故事﹐又一页一页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尤其最后几句画龙点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精彩绝伦,与另一篇长篇叙事诗《瑟瑟行》等名篇代表白居易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巧的是,在去河南周口旁边的淮阳“羲皇故都”瞻仰竭拜三皇 (伏羲、炎帝神农、黄帝轩辕)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之首--伏羲帝陵(太昊陵)时,却意外地发现有两棵树的枝枝相抱相连。这是非常罕见的自然景观,全世界少有。那不正是《长恨歌》里的 “连理枝”吗?好可爱啊!旁边还有两棵树,以牌子注明,用人工方法怎么试验都做不出同样的“连理枝”来。而龙门石窟里的白居易之墓地“白园”就在数十公里外。这是不是意味着当年白居易曾经来到过淮阳,并亲眼看到过“连理枝”,因而获得灵感而挥写出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神来之笔?多有意思啊!
更巧的是,就在我要从上海回美国前,正好赶上丁肇中到华东师大演讲。会场上挤得水泄不通,连走道上都是人。这位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的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说:“非常高兴能到华东师大来,我小时候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尤其是我的母亲。”丁肇中的演讲一开场,就回忆起儿时父母的教育。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先生、母亲王隽英女士都曾在青年时就读华东师大前身——光华大学。丁观海先生1929年从光华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当年秋季入光华大学物理系学习;王隽英女士1929年秋季入光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学习,1933年毕业并获教育学士学位。而这段尘封的历史正是在上海华东师大六十周年校庆之际,举办光华大学校友座谈会的契机得以重现渊源。可以说,丁肇中先生的这次访问既是一次学术之旅,也是一次探访父母双亲过去求学过程的寻根之旅。
丁肇中这次学术演讲主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寻找由反物质做成的宇宙”。AMS凝聚了丁肇中十六年的心血,而他仅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简明扼要地回顾当年发现一个崭新的次基本粒子“J 粒子”的经过,它是不带电的,而且寿命比近些年来相继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J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以及他现在从事的太空研究。对美、中、德等国合作建立太空站有具体而直接的影响。用最平实和简单的语言--标准普通话(国语)描述出这一世界最前沿的物理科学。“AMS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进行的大型的精密物理实验”,而对于这实验过程,他总爱这样评价:“这个其实很简单”、“这是很简单的实验”、“这个大概因为是我想出来的,所以很简单。”文图并茂,精彩至极。他的睿智和幽默让报告会现场不时响起笑声与掌声。
讲后有很多学者教授学生提出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是丁教授回答如何从事高深研究和发表论文时,总结道,“我所指导的所有博士学生,都鼓励他们论文长度不要超过40页。因为你的概念和研究结果如果连四十页都不能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那就表示你还没有全懂”。这真是一针见血的宝贵经验谈。与一般世人的看法大相庭径。
这使我想起语言文学不也一样吗? 在文学各种形式,散文、小说、剧本、诗词中,以诗词最为短小精炼。最为难能可贵。就拿白居易的《长恨歌》来说吧。它算是长篇叙事史诗,虽然比一般诗句长,但其篇幅也不过840字。比一般短篇小说和散文都要短。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从“春风桃李花开日”到,“秋雨梧桐叶落时”。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翁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高潮迭起。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极高。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的宛转动人,缠绵悱恻在艺术上世世代代感染和诱惑着读者。永垂不朽,千古杰作。全在区区800多字内表达得透彻感人。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讲到简练,我又不得不想起一位科学家杜宁(Alan Turing,1912-195)。他的那篇经典论文“Turing Thesis”只有一句话:“每一个可以有效地被计算的函数,也一定可以被杜宁机来计算。”(Every effectively computable function is Turing computable。)这篇论文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却是整个现代电脑与资讯科学和工程的基础。全世界最大最有威望的电脑协会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设立的“杜宁奖”(Turing Award)每年颁给电脑与资讯科学最有贡献的学者专家,号称电脑界的“诺贝尔奖”。其巨大深远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还有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在其旷世名作《湖滨散记》(Walden)所阐述的主题,“简朴、简朴、简朴 ”(simplicity、simplicity、simplicity)的精神,和至圣先师孔子的:“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境不谋而合了。
从西安白居易的《长恨歌》,到淮阳的“连理枝”,到上海华东师大丁肇中演讲的“J 粒子”,想不到会衍生出这一连串的感想来。特以文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