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1年07月02日讯】7月1日,在中共建党90周年之际,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瑞银高级经济顾问乔治•玛格纳斯文章《中国面临三大挑战》,文章称中国急需的政治制度改革难以实现 、中共政治不确定性加剧、经济通胀难以化解是中共面临的三大危机;并特别指出,渐进式改革无法取代政治制度改革,这一点将是中共未来几年面临的最大挑战。
首先,中国若要实现向成熟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需要高质量的制度(尤其是在法律领域),以维持发展。但中国制度改革的棘手之处在于,它与中共政党凌驾在政府和司法之上的现实发生了直接冲突。
文章称,未来10年,中国如果要实现从刚刚摆脱低收入国家身份到成为成熟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人均收入将增长两倍以上,至1.3万美元左右;而更富裕、更复杂的经济需要高质量的制度,这种制度要比国民产出、钢铁产量或其它任何一种指标重要得多。
如果建立不起这种制度,中国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前苏联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根据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的排名,中国的制度质量在141个国家中位列第82位,尤其在法治和中立的法律机构方面表现欠佳。
其次,中共政治不确定性加剧。此次中共换届仍暴露出不同派系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角力——在对国务院位置的争夺上,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某些“太子党”复兴毛泽东思想的现象也值得注意。
在外交和国内政策方面,不确定性已相当明显。这些政策有时反映的是一种源于经济实力的过分自信,有时反映的则是一种潜在的不安全感——即中共对自身合法性及社会紧张气氛不断加剧感到不安。这种不安情绪升级的结果就是对人权活动家和律师发动强力镇压。
在国际安全领域,中国在过去两年变得更加咄咄逼人。对日本、韩国和美国摆出架子;与朝鲜和伊朗关系复杂,巴基斯坦则在一旁大献殷勤;还有就是在巴基斯坦建设海军设施,此事令印度颇为恼火。如今,这一切都变得更加尖锐,导致中国与有关国家关系紧张。
第三,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紧要关头,必须应对不断抬头的商品和房地产价格通胀。但中共政府化解通胀根本原因的政治意愿很低,也不愿利用市场机制来设定利率和合适的资本价格。
文章指出,与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为《金融时报》撰稿中“那些抚慰人心的声明”正相反,中国的通胀并没有被遏制住;相反,投资势头丝毫未减,老百姓则为日益抬头的通胀以及金融压制所累。中国逾40%的家庭财富都是银行存款,而目前的实际存款利率为负2.3%。
文章认为,中国必须摆脱以投资为中心的增长模式,转到基于消费和服务的增长模式,但这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很可能导致明显的经济波动——而且极具政治意义。它需要把现由既得利益者(企业、沿海地区、军队和省级党政精英)掌控的权力重新分配给被落在后面的阶层,包括消费者、农民工和农村地区——7.8亿中国人仍依赖农村维持生计。
文章最后指出,渐进式改革无法取代制度改革,这一点将是中共未来几年面临的最大挑战。
责任编辑:肖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