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国地方债务风险达临界水平

人气 1

【大纪元2011年07月13日讯】过去几年中中共发放的天量贷款所造成的不良贷款正在日益显现出来。《金融时报》7月12日引述瑞信的研究报告《日益加剧的债务威胁》(Debt Threats – Rising) 认为,中国的信贷增长已达临界水平,从过往的经验看,这意味着低迷会突然来临。

报导指出,2009年,中共当局策划了一场信贷繁荣,并且相信自己能像过去一样,将由此造成的不良贷款隐藏到地毯之下。但是,中国今日的经济规模和债务规模都远大于以往。中国当局要想施展同样的“戏法”将面临艰钜的挑战。

信贷达临界 金融脆弱性加大

2009年,中国信贷总额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9%;2010年,这一比率为34%。自2009年初以来,中国债务总额攀昇了40个百分点,达到GDP的160%。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瑞信(Credit Suisse)经济学家陈昌华(Vincent Chan)表示,中国信贷增长已达到临界水平,这一水平以前在其它国家预示着突然低迷的来临。另一方面,中国非银行信贷工具也在激增。转向这种短期融资,正是金融脆弱性加大的一个典型标志。

到底背负多少债务?反正问题已经浮现

7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以问答形式表示,外界推测的中国14万亿地方政府债务数据有误,实际上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可控。不过业界人士却不这么认为。

由于中国数据的不透明,没有人清楚地知道,这些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到底背负了多少债务。报导中出现的最大数字是14万亿元人民币(合2.165万亿美元),超过中国GDP的三分之一。也没有人知道,这些债务中有多少将会违约。穆迪(Moody’s)已发出警告称,这些债务可能会将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推升至12%。

但是不管怎么说,随着银行纷纷向地方政府基建项目发放贷款(这类贷款构成了近年来借贷激增的主体),各种问题正在浮出水面。上个月,云南省一家负债沉重的收费公路运营商宣布,它无法按既定计划还款。据报,上海一家港口运营商非法使用流动资金贷款进行了房地产投资。北京的土地储备贷款(一种用来为购买公共土地筹措资金的杠杆式工具),也明显面临着流动性问题。

“财务戏法”消坏账或不灵了

在世纪之交,中国银行业40%左右的贷款为不良贷款。沃特(Carl Walter)和侯伟(Fraser Howie)合著的《红色资本主义》(Red Capitalism)一书,讲述了中共是如何处理这些坏账的。不良贷款按其面值从银行中剥离出来,转移给政府控制的资产管理公司,然后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仍由这些银行购买。中国央行间接地使用外汇储备向银行注入新的股本。部分不良贷款得到了财政部的担保,以“重组应收款项”的名义保留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这种做法被该书作者称为“财务戏法”。储户们也为银行系统的资本重组做出了贡献。存款利率被人为保持在低水平上,从而提升了银行的贷款利润。

大多数评论人士认为中共可以同样的方式消减当前的坏账。不过金融时报认为,现在环境变了,中共的财务自救变得更加困难。

一方面储户会尽力避免为此埋单,高收益金融产品的大量出现,则为储户提供了银行存款以外的理财方式。而富人则携大量资金外逃。

十年前,中国经济进行了重组,且因加入世贸组织(WTO)而受益匪浅。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FDI)突飞猛进。持续不断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大潮和越来越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推动经济向前发展。这些增长源动力现已基本消耗殆尽。中国若要扩大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必将激怒主要贸易伙伴;农村向城市移民的趋势已经放缓;而固定资产投资已接近GDP的50%,高得离谱。中国经济还面临着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风险。

(责任编辑:李晓宇)

相关新闻
大陆官方首次承认地方债务10.7万亿
中国债务炸弹引爆 云南上海传无力还贷
美媒:中国地方债风险显露 需信贷紧缩
78市资不抵债 穆迪:地方债务远超估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