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祖陵因大旱重见天日 葬身湖底300年

人气 10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5月22日讯】长江中下游的连月大旱,导致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省份的湖泊水位大幅度下降,或干涸、或降到死水位以下、或达到历史最低水位。令人震惊的是,随着洪泽湖水位的连续下降,在已近死水位时,被埋葬于湖水之下300年的明祖陵近日得以重建天日,露出水面。

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塚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

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和泗州古城一起被埋葬于滔滔洪水。此后近300年,洪泽湖下有个大墓——一代皇陵留于世间的,只剩下这一句附近居民代代相传的戏言。

据杨子晚报报导,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露出来了,这是300年来第一次啊。

水潭见底,地宫拱门甬道露真容

以往这里每每所见总是一汪潭水,水位低时会露出一些圆形石拱, 只是听知情人介绍那水下的种种:如9个大小不一的拱门分别象征着朱元璋祖父、曾祖、高祖以及他们各自的后妃;如拱门前有甬道,拱下有汉白玉所砌横梁;最令人心系神往的当然是那地宫,其中的随葬之物、历史留存和难以言说的神秘。

再次驻足潭边,潭底竟能一览无遗。9个拱门、拱下的横梁和甬道顶端尽数露出了真容。即便它们的大部分还深埋在潭底淤泥下,但仅一个轮廓、一方格局,已能倍感震撼。汉白玉横梁的质地已难以辨别,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斑驳印迹,甚至与两端的石砖都难分彼此。工作人员用小铲仔细地除去砖外淤泥青苔,竟露出一抹惊心的红,“那是明时的朱砂,颜色能千年不褪,确是神奇。”明祖陵管委会主任胡仁生在一旁说。

俯身从拱门向内看去,里面也有积水,据说水下更有深不可测的淤泥,也因而数百年来挡住了所有盗墓者和考古者的脚步。再往里看,有的门内黑不可见。按照胡仁生的说法,那一片漆黑里、砖墙之后、水淤之下,便是神秘的明祖陵地宫。一水之隔、数步之遥,站在这据说已是300多年来世人与眼前皇陵距离最近的所在。

附近居民大多为守陵人的后裔

“600多年的历史遗迹,300多年的水下皇陵之谜啊。”因爱成痴,矢志研究明祖陵的胡仁生说。

同样激动的还有周围居民,63岁的村民朱学泽便是其中一位。“从小就在这里玩。”老朱记得关于明祖陵所发生的一切,甚至,他今日的官方身份还可以算是景区雇请的守陵人。

而其实,朱学泽的祖上确是标准的明祖陵“守陵人”,据说当年朱元璋修祖陵时,给这方圆几十里内的村民都赐姓朱,世代守陵。直到现在,明祖陵景区附近3万多居民里,仍有近八成姓朱。对朱学泽们来说,虽然守陵早已不是家族使命,但生于斯长于斯,早与这水下皇陵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这一带的小孩子,都是从小在这里玩到大。”即便后来成了景区,有了高墙相阻,对村民们来说,说起明祖陵,说起这一湾曾是“一条小河”的水潭,仍是如“村头一棵老树,屋后一口老井”般亲切熟络。

尽管如此,朱学泽他们仍从未见过这次因干旱重现的地宫拱门和甬道。甚至在村民们的传说中,“水底下有神灵保护,保护着老皇陵不被人发现打扰。”

为保护陵墓,将连夜调水淹没

据胡仁生介绍,地方政府也曾想过上报国家申请挖掘,但考虑到文物出土后的保护问题,以及一经开挖,毁去的不仅是附近百姓口中的祖宗陵脉,更可能是关于皇陵修建、风水建筑的一段宝贵历史。

基于同样的考虑,当老胡看到潭中水位急降,拱门和甬道相继露出时,除了震撼,他更感忧心忡忡。“按照专家的说法,这里面的文物包括诏书、衣饰和各类殉葬品,价值之大难以估量,如果因水位下降使得墓门大开,危险系数将成倍增大。更不用说一旦暴露在空气中,那些历史遗存必定会遭受损坏。”老胡说。

为了保护这珍贵的历史遗存,老胡他们当天就将调集水车再次淹没明祖陵 。

(责任编辑:肖恩)

相关新闻
江苏投巨资幵发世界奇迹“水下皇陵”明祖陵
明祖陵沉湖三百年得以完整存世
明祖陵和泗州古城 将浮出水面
江苏洪泽湖水位下降致明祖陵地宫拱门重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