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道】为国立功为民立德之晋商猗顿

作者:杨宁
font print 人气: 283
【字号】    
   标签: tags: , ,

猗顿,春秋时期的大盐商,太史公曾评价道:“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之谓乎。”猗顿祠中的古碑文亦有如下的文字:“猗顿不朽有三:为国立功,为民立德,己身立言。”山东民间迄今仍流传着他扶危济困的故事。

根据《史记集解》引《孔丛子》所载,猗顿曾是鲁国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种地养蚕他都不擅长。在其生计艰难之时,听说了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前去跟范蠡讨教致富的方法。范蠡给他出了个主意:如果想快速致富,就应当先从养牲畜开始。

猗顿听从了范蠡的建议,遂迁徙到西河(今山西西南一带)水草丰美之地,开始畜养牲畜。史载该地在明清时尚存有猗顿居住的房子和猗顿墓。

在畜养牲畜的过程中,猗顿很快摸索总结出了“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他还通过将本地和外地品种的牲畜交配繁殖达到牲畜品种的改良,比如改良后的“大黄牛”,曾被誉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

在猗顿的经营下,蓄养规模不断扩大,“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致富后的猗顿为表达对陶朱公范蠡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在畜牧业方面取得成功后的猗顿,开始种植果园、开办桑园,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早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猗顿就注意到了贩运池盐是一个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于是,他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便着意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

雍正《敕修河东盐法志》卷一说:河东池盐为“池水浇晒之盐,可直(接)食用。不须涑治,自成颗粒。”即将池水浇在地上,风吹日晒后即可成为颗粒状食盐,不需要煮炼。 因此,《左传‧成公六年》中称其为“国之宝”。既然河东池盐为天然造化而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猗顿就不断扩大池盐的生产与销售规模,这使他成为当时著名的大盐商。

据说,猗顿为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后来因黄河泥沙淤塞渠口,未能使用。不过,关于猗顿开凿运河的事情,目前尚未得到原始资料的佐证。

史载,猗顿还把盐运到西域,又从西域换回珠宝贩卖。由此可知,其对珠宝也有着相当高的鉴赏力。《淮南子》中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一种美玉)者,唯猗顿不失其情。”

随着猗顿对外贸易的扩大,其所居住的地方,成为了一个发达的村镇,后人称为“猗顿城”。传说,猗顿在晋南盆地一带,占有大量的土地,东至垣曲山,西至黄河岸,南至中条山,北至汾河边,都属猗顿经营的领域。

猗顿成为巨富后,广行仁义,乐善好施。有次大旱,两年颗粒未收,他用自己积存的谷物,除了借给当地百姓外,还给穷人办了“济贫店”、“舍饭店”;对于穷苦之人,他是有求必应,从未落空。另外,他还用自己的财富让他的家人、朋友、亲戚也都能分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产业。远方的贫苦人听到这个消息也来他这里谋生。

因此,官民都很尊敬他,当时,他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韩非子》中有言:“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可见猗顿之富已远近闻名,并可与王势并提。

猗顿去世后,人们为他盖庙塑像,每逢年节,人们诚心给他烧香跪拜,献上祭品。而他的墓就在山西省临猗县牛杜乡王寮村的村西头,古朴肃穆。猗顿庙中的古碑文记载了他的一生:为国立功,为民立德,己身立言。

民间还流传着一些与猗顿有关的故事。如猗顿去世后很长时间,一个年轻人去西安经商,途经王寮村(此地已经荒芜),遇雨难行,周围只有一个猗顿庙可以避雨,于是他避入其中。在庙里等天晴,久了就熟睡过去。睡梦中,见一位白须老人,给他指点经商之道。梦醒后,他认为是猗顿显灵,便跪在猗顿像前,告说心愿:“如果我到西安经商兴隆,一定给您扫墓修庙,重塑金身。”依照猗顿指点的方法,三年后,年轻人果然生意兴隆,金满银溢,于是他返回山西,在他遇雨的地方给猗顿重建了一座坟墓,墓前塑有猗顿像。

从猗顿的一生看,他不仅富可敌国,而且为人仁义,无怪乎太史公将猗顿与范蠡并列,称为“陶朱猗顿之富”。@*#

参考资料:

1. 《史记》
2. 《史记集解》
3. 《晋商故事》,1996年出版。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约在近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人就有了早期的商业行为,即进行商品交换。《淮南子‧览冥训》中说黄帝时“市不豫贾(价)”,意思是说没有乱喊价钱的商业欺诈行为。上古百姓天性淳朴,乐天知命,自然在商品交换中也保持了一种美好的状态。
  • 在越王成就霸业后,深谙勾践品性的范蠡选择了功成身退。他带着家人、弟子,辗转来到了齐国,并将自己的姓名改为“鸱夷子皮”,意思是“有罪被放逐的盛酒的皮囊”,目的或者是为了打消当地人的疑虑。众人在海边结庐而居,并垦荒耕作,同时兼营商业。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的家产。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清代女学兴盛,才媛辈出,官眷闺秀的交游聚会,往往充满了儒雅和诗意。出身湖阳世家的恽珠,才思敏捷,少女时期的诗作《锦鸡诗》,独具娴静高华的气质,而且流露出化凡禽为神鸟的超凡脱俗的志向。
  • 世人皆知梅花是早春花木,她为梅花作诗,偏要说:“一枝留待晚春开。”沦落风尘的她,却因为这句诗,在及笄不久的美好年华遇见人生伴侣。从此,二人诗画相酬,山水作伴,成就一段才女配名士的佳话。
  • 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他一生画了三百多幅壁画,并有近一百幅卷轴画被皇宫收藏。民间画工称他为“画祖”,史称“画圣吴道子”。
  • 清代诗坛有一位才女,长于书香之家,嫁入诗礼之族。她身边的亲友,皆是文士、才女,她本人更是这个文学家族中,一颗光华熠熠的明珠。
  • 山东才女王照圆,不仅是郝懿行治学生涯上的贤内助,自己也留下了补注古文的专业著作。
  • 飘然尘外,一洁如斯,她是一株淡雅超然的凌波水仙;欲飞还歇、徘徊空阶,她也是一只漂泊半生的秋日残蝶。
  • 清代这位出身江南书香门第的小女孩──沈善宝,不仅能诗擅画,甚至能用书画换取钱财,承担养家的重任。她不仅是神童,更是才华与担当兼备的传奇女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