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韩“捕鱼战”中国渔民近海无鱼可捕

人气 31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2月22日讯】近日,日本、南韩政府合作因应大陆渔船在日韩近海非法作业的协商已进入最后阶段,双方除共同要求中方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外,还考虑密集互换相关资讯 。在中国渔民和韩国、日本、台湾海警间的不断发生的“捕鱼战争”,将中国近海无鱼可捕的困境持续投放到公众视线中。

12月12日一名韩国海洋警察在黄海扣押中国渔船时被中国船员刺死。最近5年在抓扣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过程中共有2名韩国海警死亡,28人受伤。

中国人均渔业资源不到世界水平的30%

据网易新闻报导,中国人均海洋国土面积排在世界海洋国家中列第122位,人均海洋渔业资源量不到全球水平的30%,所以,中 国的海洋资源并不能称作丰富。而且,看似广阔的大海中,其实拥有鱼可捕的地区并不多:因为深海养料较少,阳光难以穿透,所以多数鱼群都聚集在大陆架附近, 目前全球渔获量的80%以上都来自水深不到180米的大陆架海区。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后,各沿海国相继将本国领海宽度基线向外延伸200海里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后,占世界海洋捕鱼量的94%的产渔区都被划到了各国的专属经济区内,所以公海并没有多少鱼可捕。

洋流水障又将价值更高的鱼自然隔离在日韩域内

日韩环绕日本海,那里洋流汇集养料丰富,并坐拥世界第一大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在该海域内: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的 饵料,从而使这片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另外,此处的寒暖流交汇还产生了天然“水障”,阻止鱼群游出,使得鱼群能够汇聚在北海道附近的海域。

日本和韩国的渔场主要产鱼类型有: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这些都是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种。

与之形成巨大发差的是,根据《中国海洋资源质量报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近海渔场的底层和近底层传统经济鱼类已经严重衰退和枯竭。目前处于严重衰退状态的鱼类就包括: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红娘鱼、黄姑鱼、鳕鱼、鳐类等,只有经济价值很低的中小型的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尚可捕捞。

近50万艘渔船 早超渔业资源承受度

中国是世界上渔船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09年纳入全国海洋渔船数据库的海 洋捕捞机动渔船18.1万艘,而没有纳入数据库的渔船更多,据估计中国机动渔船保有量不少于30万艘,而日本更是推测中国渔船数量很有可能超过45万艘, 按此增长情况推算至今差不多已接近50万艘渔船。仅在青岛市,2009年近海作业的渔船就有5300余艘,而整个山东省渔船高达2.1万艘,巨大的渔船保有量早已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可承受程度。

这些持续增加的渔船,完全抵消掉休渔期和人工放鱼苗的保护措施。中国部分渔场会出现在3个月的休渔期过后,往往几天,甚至一天就会把鱼捞绝捞净的现象。中国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曾在广东做过调研:全国著名的广东渔场在实施了三个月的休渔期后,虽然渔场内已经可以 看到鱼群数量得到一定恢复,但休渔期一过,三天之后鱼群就被捕捞一空,三个月的休渔效果全部付之东流。

中国渔民用“绝户网”:2-3厘米小鱼一网打尽

虽然渔业部门规定,渔民出海捕鱼应用直径超过39毫米的渔网,但中国渔民捕鱼时普遍使用的都是直径不足1厘米的渔网,这种渔网被称为“扫地穷”、“绝户网”,它不仅网孔极小,入水后还会越沉越深,形成一条直线,像扫帚一般随着渔船的移动而“扫荡”所经过的海域,可将2-3厘米长的小鱼也全都捞上来。

中国捕捞量每年增长:导致食物链的彻底破坏和瓦解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称,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20年时间里,中国海洋捕捞量一直持续增长。从 1997年开始,海洋捕捞量一直保持在1400万吨以上,到2006年更是超过了1700万吨。而据专家估算中国近海渔场渔业资源每年可捕捞量大约仅为 800万吨。

长期巨大的捕捞量是通过捕捞幼鱼资源和营养层级低的劣质鱼种实现的,这种捕捞已导致渔业生态系统难以逆转的严重退化。即不但将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鱼种捕捞一空,甚至将经济价值不高的鱼种也过量捕捞。而这些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种只能作为饲料使用,但获得这些廉价饲料的代价却是整个近海海洋食物链的彻底破坏和瓦解。

近海污染重 少数海域甚至成“死海”

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近海水深在180米以内的海域,但在中国,这块海域也是污染最严重的海域。在近10年来, 中国沿海的水质一直处在较差水平,海水环境不适合鱼类生存的海域面积逐年扩大,多种污染物水平严重超标。而这些都严重破坏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威胁到了鱼类的生存。

其中,从2006年至2010年,渤海海水污染面积从1.189万平方公里(约占15%),上涨到 1.699万平方公里(约占22%)。《2010全国环境公报》还提到:“201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为中度污染。”同年,在锦州湾甚至还曾出现 过海底泥中重金属锌超标2000多倍、铅超标300多倍,排污口附近7平方公里海滩无任何生物的“死滩”。

近海渔业资源丰富区 也是工业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中国近海传统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就是东北部海域和浙江福建广州海域,但现在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地区,同样也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穿行于这些经济区的河流的严重污染,最终汇入海样,将有害物质带到了近海各地。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而且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很大增长。实施监测的457个入海排污口中,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 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铜等重金属在长江口、珠江口海域的输入通量也都在不断上升。

日韩法律严格保渔,也刺激中国渔民偷渔

而日韩都有严格的水产资源管理法:日本早在1901年就制定了《渔业法》,之后还分别制定了《水产资源保护 法》、《资源管理法》,引入了捕捞可能量和捕捞努力可能量两个概念,将捕捞量控制在鱼类资源可再生的范围内。这些法律法规在设定渔获努力量的鱼类种类和作 业海域,对渔船作业天数、生产量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农业部门,还会至少每年进行一回审议资源管理基本规划,确保渔业资源得到保护,连每年生产渔船的数量都是要经有效评估的后才能通过批准。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近年来日本渔业捕捞量一直维持在600万吨左右,只有其最高产量年份的 45.8%,捕捞量比最高年份下降了超过500万吨。节省下的捕鱼量成为了鱼类种群自我修复,能够长期持续的稳定在可观数量的基础,但这些”资源”却都成 了中国渔民眼中的宝藏。

责任编辑;洪微

相关新闻
乌鱼未成熟 中国渔民抢先捕
东引海域一中国渔民脑出血   台湾人道救援
中国渔民抗议澎湖海巡队处理越境捕渔欠妥
中国渔民抗议 澎湖海巡队说没有不当值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