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1年10月14日讯】(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热点互动》热线直播节目。
一百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一百年以后的今天,由辛亥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在台湾已经实行了民主;而中共统治的大陆,却仍在实施比满清还要更严厉的专制独裁。而中共在这次纪念百年辛亥的活动当中,却声称它是孙中山的最忠实的“继承者”。
那么辛亥革命究竟是什么呢?中共为什么要争夺辛亥革命继承人的身份?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在下面的一个小时时间之内,我们邀请所有的观众和我们的现场嘉宾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先看一段录像。
(影片播放开始)
辛亥革命是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开始,当时各地迅速响应。到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段时间内全中国的革命事件,被统称为“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武昌发动起义,成功占领总督府。
中国十五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关内十八省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三省仍然效忠清政府。
1911年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进行谈判。
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政府发布《退位诏书》,宣布清宣统帝退位,从此世界历史上最长久的帝制撤底结束。
中华民国为了纪念武昌起义,将10月10日定为国庆日,又被称为双十节、双十国庆、辛亥革命纪念日等。
今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百年纪念日,中共一如既往的进行高规格纪念活动。10月9日上午10时,中共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发表讲话,肯定了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后,就大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却丝毫不提“中华民国”。
胡锦涛的这番讲话,遭到外界,特别是台湾方面的猛烈抨击。
中华民国方面马英九在国庆致辞时表示,过去一百年,不知折损多少仁人志士,牺牲生命,照亮中华民国的天空。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纪念辛亥双十,也不能割裂历史,而必须呈现历史的原貌,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中华民国的存在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式!”
在此之前,马英九还几次强调:“有许多他 ( 国父 ) 的理念在大陆没有实现的,到台湾来都一步一步的做到了。我们台湾已经是一个完全民主的国家,辛亥革命只是手段,目的是建立民国。”
(影片播放结束)
主持人:好,我们刚才看了一段录像,现在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我们现场的二位嘉宾:一位是本台资深评论员,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李天笑博士,您好。
李天笑:你好。
主持人:另一位是政论家陈破空先生,陈破空您好。
陈破空: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了一段录像主要讲得是辛亥革命当时发生的事情,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后,我想大陆在讲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往往是比较粗线条,没有介绍当时的主要背景,介绍得很少。陈破空,您能不能把当时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中国的几种力量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陈破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三种力量角力的结果,哪三种呢?就是清王朝、改良派和革命派。那么清王朝实施了被迫的改革,因为它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内部重创,又经历了外国列强要它开放门户的外部重创。在这样的情况下,维新派搞了“百日维新”,就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保守派的慈禧太后以政变方式软禁了光绪皇帝而流产,就像后来的邓小平软禁赵紫阳一样,历史的翻版。在这之前就开始了洋务运动(自强运动),就是改革开放。
但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相对强大的清军却大败于相对弱小的日本军队,所以这样就促使朝廷和国内外的华人深思:船坚炮利与富国强兵是不是能救中国?那么就涉及了制度的改造和价值的更新。所以清王朝在这种内外交迫的压力下就改革。但是清王朝的改革,君主立宪,它有预备立宪,它也派大臣出洋考察,但是它改革的速度过慢,没有满足时代的需求。
而当时还有另外两个力量,一个是“维新派”,就是改良派,又叫保皇派;还有一个力量是“革命派”。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非常用功,他们出于善良的用心,希望中国走上一个君主立宪的道路,就是保留君权,但是君是虚的,还是要走向立宪,因此后来演变成“立宪派”,他们的势力也非常大,以至于各省的总督、巡抚、大臣很多都是立宪派。最后袁世凯也是立宪派,在1905年袁世凯也上书要求变法。
再有一个就是革命派,革命派也非常用功,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他们在海外成立,在国内联合,在新军中发展,有共进会和文学社等等,他们搞了无数的起义、暴动、暗杀等等,非常用功。但是由于改良派寄希望于清王朝,所以当清王朝一拖再拖,改良派的希望落空了;而革命派是寄希望于基层的民众或者是士兵,在基层士兵突然事发之下,革命却反而爆发了。就是清王朝拖延改革,改良派寄希望于清朝失望,而革命就爆发了。革命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功。
主持人:李博士您能不能谈一下,当时改良派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哪些人?
李天笑:改良派应该说从“戊戌变法”当中来看的话,那时候早期的改良派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当然他们最后失败了,像康有为、梁启超逃到了日本,逃到国外去了。改良派后来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比方说梁启超,开始的时候,他是对洋务运动的不满,他看到这里面不能够意识要变法,他讲要变法。
变法不成功,逃到日本以后学习日语,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当时他读了很多西方像卢梭、孟德斯鸠、美国革命、法国革命的一些书以后,他的思想开始走向立宪。他认为像清王朝这样的君主专制应该要被推翻的,但是如果采用像美国这种完全共和的,完全废除君主的话,他认为不适合中国的条件。因此他提出来一个最佳的适合中国模式的“君主立宪”,就是“虚君”,但是让议会存在,总统也存在。
主持人:这是不是有点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李天笑:完全是。破空先生刚刚讲了,实际上当时中国清朝受到内外两重夹击,内部有义和团运动,更早的时候还有太平天国,清朝官场的腐败是很著名的;外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冲击,包括一方面是列强侵入中国,像日本与俄国在中国的领土上打仗,很多人感到非常羞辱。
另外,还有日本与西欧的、欧美的这种政治制度思潮不断的涌进。有一本书叫《革命军》,邹容写的,很多人认为它是“反清复明”的。实际上你仔细看这本书,它不是反清复明,他论述革命的理由的时候讲这个,但实际更多的论述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美国的天赋人权革命的思想。老百姓可以起来成立自己的政权,自己的权力让渡给政府,与政府达成一种契约,如果政府违背这个契约的话,民众可以继续推翻政府。
主持人:这更多的是在论证一个未来的政体应该是怎么样的。
李天笑:对。那么这个革命党,就是当时的孙中山这一派,和梁启超、康有为他们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分歧,这个分歧就是一个要君主,一个不要君主。但是对于立宪来说,双方都承认,宪法当然是要的,但是立宪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它只不过有一部宪法,你宪法规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有一个政治的架构来实现这部宪法,这是最重要的。
再有一个他们之间的最大的分歧就是,一个是只要改变政体,不需要改变国体;一个是要改变国体,就是要用民权,民众真正的政治体制,它有一种制约作用,和从林肯这边来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就是民治、民享、民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是从这个来的,演变过来的。所以这个就是跟改良派的立宪就演变到……从改良派、维新派,演变到立宪派了,这一派的思想是不一样的。
这一派保留君主实际上的目的,我觉得他们就是说,一方面他们可能真心的认为,这个君主在这儿可能对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再有一个呢,他们自己本身有许多,像是袁世凯,他们自己在这里边其中有很大的利益。
主持人:这个显然看来就是说,这个立宪派,就是所谓的保皇派,后来转成保皇派。立宪派这一派有相当一部分,除了清廷里面一些要求改良的统治者以外,另外还有一些呢,实际上是原来中国的传统知识份子,受了西方影响的传统知识份子逐步进化过来的。革命派好像他的整个基础似乎跟这个改良派是有所差别的?
陈破空:有一些差别,但是有一些共同点。就是说当时双方的力量都非常的强大,改良派这边除了士大夫阶层,就是知识份子以外,就刚才我讲的总督、巡抚、大臣这些新军统领,很多都加入改良派的这个行列。而且在1910年选举了资政院和咨议局,那么资政院和咨议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破天荒的大事,这些议员进去之后,他们后来都成了辛亥革命的一些元勋。
因为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虽然看上去是革命派推动的,但事实上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一段时间内,革命派跟立宪派合流,而十八省也好,十三省也好,多数的省独立了之后的头年,都是由原先的咨议局议长或者副议长来担任的。
主持人:也是立宪派人物?
陈破空:对,立宪派人物,所以立宪派跟革命派合流了。而革命派里面除了海外的华侨以外,他也有很多的知识份子,就是留学生,尤其是满清末年派了2万多留学生到日本,公派留学,所以这些留学生多数是主张立宪或者革命的。所以说在知识份子阶层就是有两派,就是说他们都是知识份子。
但是在另外一个阶层就是有草根的革命者,也有就是皇权内部的一些官僚,皇权内部的官僚主要在改良派那边,而草根的主要在革命派这一边。当时的格局就是这样。
李天笑:其实当时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大家不管是改良派也好,革命派也好,他们都是以日本为大本营的,两派都是从日本留学生这一边开始出来,当然革命派是更明显的,康有为、梁启超逃到日本去。但是特别矛盾的是,立宪派当然他们有这个日本的明治维新,然后20年以后有宪法为基础作为一个蓝本推动他们。但是革命派是跟日本的君主立宪是相反的,这个是历史上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
主持人:那我们现在接听一下加州吴先生的电话,吴先生您好。
吴先生:大家好,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产物,毫无疑问,承传的是正统;中共政权是外来政权,是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反动,中共心里膜拜的是大胡子马恩列斯。辛亥百年中共借机统战,企图窃取辛亥成果,一党独裁的法西斯中共政权拉三民主义是欺世盗名,是不可能得逞的,中共只有显扬马列。结束中共,真正落实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才是正途,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吴先生。两位是不是回应一下?
陈破空:这个吴先生讲的中华民国是正统,在目前看来这个是毫无争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伪共和国”,它共产党是对辛亥革命的背叛,共产党有一句话叫“打着红旗反红旗”,共产党是“打着辛亥革命反辛亥革命”,它背叛了辛亥革命两个精神:一个是共和,一个是民权。
那么辛亥革命要是五族共和,我们今天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他们在藏族人、维吾尔人的地区,藏族人不能当一把手,维吾尔人不能当一把手,只有汉族人能当一把手。这在美国叫“种族歧视”,是可以被告上法庭的。所以这个不存在共和,那么民主那就更不存在。而中共今天践踏人权比晚清末年更为严重,甚至严重十倍、百倍,而且它们毫无改革意愿。
刚才那位先生讲到孙中山,我觉得倒是要对历史上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孙中山在早期他是一个革命者,对于辛亥革命他没有直接参与,但是间接的推动有莫大的功劳,他组织了无数次的暴动、起义、暗杀,对清王朝有所动摇。
主持人:这是狭义的辛亥革命。
陈破空:对,辛亥革命前夕。
主持人:狭义的辛亥革命只局限在这段期间,但是广义的辛亥革命可以把清末最后的一段期间和以后这段加在一起。
陈破空:没错。孙中山在早期的辛亥革命或革命中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孙中山他后来个人主义、个人名利心、个人野心、非他莫属的这种思想对后来的革命造成了伤害。因为辛亥革命最值得肯定的是它是一个温和的革命,它有二个温和,第一个温和就是南北议和避免了大规模的内战,南北双方代表和各省统领都同意的;第二个是让清廷体面的退位,这个也是一个划时代的温和革命。
因为这跟共产革命,后来的血腥革命形成了巨大的对照。共产党在苏联取得政权之后,列宁下令把末代沙皇尼古拉和他全家杀害,非常残暴;而共产党在中国建政之后,大规模的屠杀地主和资本家,而且后来又大规模的屠杀已经归顺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其中也包括辛亥革命的元勋还有抗日爱国将领。所以共产党的这种血腥革命跟辛亥革命的温和革命形成一个对照。
而共产党那时候冲刷了辛亥革命的和解精神。当时武昌起义之后已经形成南北议和的局面,而且双方谈的非常好,只要袁世凯让清廷下位,袁世凯可以出任大总统。在1911年的年底,当时中华民国已经定了国号、定了国旗,迁到南京的时候选举临时大总统,达成最后南北和谈前。
当时二派争执不下,一个是黄兴派、一个是黎元洪派。黄兴派在善后,但黎元洪派不服气,认为在武昌他是头,那么黄兴就谦让,这个时候孙中山刚好从法国马赛回到中国上海,那是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一回来局势起了变化,孙中山因为他过去有一定的威望,加上这二派争执不下,他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但是孙中山他接下就对南北议和从中作梗。
(待续)
(据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录音整理)
视频:【热点互动】百年辛亥有何现实意义(上)
视频:【热点互动】百年辛亥有何现实意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