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PH到OPT以及OPM的致富三部曲

富翁没有说透的致富秘密(2)

张潜

人气 128
标签:

OPH指的是成立一间公司或架构一个系统,用别人的双手,来帮我们做事情,也就是用系统来赚钱的第一种模式。

然而,这个模式其实可以进阶变得更高级,成为OPT(Other People’s Time,运用他人时间)法则,加速钱进来的速度。

OPT的模式是指,不见得运用别人的双手,而是可以运用别人的时间来赚钱,而在别人为你提供的这段时间里,他可以用手、用脚、用脑都可以,关键在于他就是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心力,来为你卖命。

劳力密集 VS. 劳心密集

所以,OPT和OPH的差别就在于OPH属于劳力密集的系统,而OPT已经升级到劳心密集。
例如说成立一家笔电代工厂,得要建立很多的生产线,算是劳力密集产业,而线上的每位作业员所负责的都是其中一部分零件组装。

因此,OPH的系统比较属于封闭型、低阶的,毛利通常很低,得要靠大量接单来产生更大的利润。

但是因为人力成本上扬、竞争对手增加,或是客户端不断砍价,许多产业的毛利率都愈来愈低,像是笔电代工产业的毛利率现在已经掉到百分之三到四,甚至有的代工厂连毛利率百分之二的订单都愿意接。

所以,这种OPH模式只是用量来冲规模,充其量只是在用人力来赚血汗钱,或者纯粹练体力而已,根本无法致富。

至于OPT模式则是将时间放进来做考量,在这个模式之中,员工的时间不是只拿来用双手帮老板组装,而是员工开始会被老板用来研发、企画、开发等等,这种工作相对于OPH模式,因为有用到脑力,属于比较劳心的工作,因此,OPT模式中,每位员工就会如同一个个独立的小系统,小系统一起运作之后,当然OPT的效益就会比OPH来得高。

例如,苹果电脑就是很典型的OPT模式,他们自己开发、企画、行销,主导产品的所有流程,推出了好几代的iPod、iPhone,而且更厉害的是,苹果电脑还建立了线上软体商店App Store。

而在这线上商城里,苹果和所有的开发商合作,让开发商在自己的平台上面推出许多杀手级软体,藉由下载率来进行七三分帐,苹果集合了所有开发者的聪明、智慧,藉由功能强大的软体,带动自己设计的硬体销量,这可以算是苹果第一层次的OPT模式。

至于第二层次的OPT模式,则是将硬体制造代工的部分,全部丢给鸿海做,鸿海以自己强大的OPH运作模式,将成本降至最低,增加接单机会,也带动自身的股价。

虽然鸿海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代工组装厂,但它的毛利率或股价表现,绝对还是拼不过它的最大客户–苹果电脑。

所以谁比较聪明呢?答案很明显。

因此,生活中常可以看到OPT和OPH的差别,只是一般人看不透这两者之间的界线而已。例如你开一家服饰专卖店,你请了几位计时店员,但这些店员都只是运用OPH模式而已,因为他只是靠着自己的口才向来往的路人做推销,运用自己的双手帮你赚钱,但是他却不懂得帮你企画、研发、设计,可能是你给他什么,他就卖什么。

不过,如果你找到一个员工,他不仅懂得卖衣服,他还知道服饰要怎样搭配、摆设,才容易吸引路人,或是在某些旺季或淡季时,给你一些设计上的建议或行销上的策略,让你生产出更适合市场的产品出来,那就代表这位员工具有OPT的价值。

况且,OPT的毛利效益绝对比OPH来得高,因为OPT模式不需要用量来冲高营业额,靠的是创意、脑袋。就好比面板开发人员、晶片程式设计者,或是系统开发人员,这些都是运用OPT的运作模式在工作。

而像竹科工厂的老板找了很多工程师来,就是要藉由工程师的时间与脑力组成系统,帮他赚钱,而成衣厂是藉由别人的双手一个个将产品做出来,两者同样都是系统化模式,但架构不同,产生的效益也有所不同。

如果钱是水,你要水桶?水管?还是水库?

不过,最高级的赚钱模式莫过于OPM(Other People’s Money,运用他人财富)模式。OPM模式是借用别人的钱来赚钱,例如投顾基金公司、上市柜公司集资、创投公司等等,他们说服别人把钱掏出来,然后利用庞大的资本主宰市场发展,用别人的钱让自己赚更多钱。

这种模式的企业不需要别人的双手、时间,只要别人心甘情愿掏钱出来,这些企业就有资本去购买另一批人的双手、时间,为自己及股东获利。所以这种赚钱模式通常会比前面的OPH、OPT来得更快,规模也更大。

就像犹太商人都懂得要拿别人的钱为自己赚钱是一样的道理,因此,犹太商人特别知道要和银行业者打好交道。

例如,著名的犹太船王洛维洛就很懂得运用向银行借贷的游戏规则。每一次当建造完一艘船,他会先找到客户,把船租出去,而拿着租约,到银行贷款再造另一艘船。

等到船下水后,客户给的租金再拿去银行缴贷款。洛维洛用这种方式,最终成为了船王,也印证犹太人所说别拿自己的钱去发财的道理。

所以,我们可以拿三样东西来比喻上述这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水桶,水桶型收入就是有做才有钱,也就是OPH模式,例如,矿坑工人要挖矿、成衣厂工人要上工。这些人多半要做事,才会有钱;没做,不会有钱进来,因此他们工作的时间也多半是固定的。

第二种东西则是水管,用来比喻OPT模式。运用他人的时间或脑力,就好像是架设了很多条水管,而每一个人对你的贡献有多有少,就如同水管有粗有细,但通常水龙头一打开,水就会经由水管进来,许多一般上班族都在这个模式底下为别人效力。

至于OPM模式就好比是水库,大水库其实是由很多条河川,或是一条水量充沛的河川汇集起来的,而每个人的资产就好比一条条的河川,汇注到你这个水库里来,因此资产规模和获利模式很不可思议,非常惊人。

犹太富翁之所以可以成为富翁,就因为他们看透了这三种致富模式。

像是台湾首富郭台铭就是以第一种OPH模式赚钱起家的,但是后来郭台铭也看透了这种模式的局限,所以他开始转型,做垂直整合产业,也开始搞研发作品牌,甚至后来还介入文创事业,搞电影等等,这就是因为郭台铭他看到了自己赚钱模式的盲点。

虽然郭台铭已经是台湾首富,但他是用“量”来累积财富,这跟第二种OPT模式,如苹果总裁贾伯斯的作法,或是第三种OPM模式,如债券天王索罗斯、股神巴菲特,或是投资银行JP摩根创办人J.P.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等这些商业奇才比起来,郭台铭根本是小巫见大巫,所以郭台铭一直想转型,但转型却没有那么容易。

犹太人之所以成为富翁,是因为他看透了获利模式,所以他会选择第三种水库型的OPM获利模式,运用别人的钱来买别人的手和时间,来赚更多的钱。

这些犹太富翁主宰了全球的金融市场,用许许多多的金融商品吸引投资者,让投资者心甘情愿进入他们的获利模式中。

但是,藉用别人的钱来赚钱,并不是我们所认知的那种吸金公司。犹太人认知到,如果他可以抓到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满足他们,就可以让别人愿意掏钱出来买东西。

所以,犹太人会从民生产业或金融保险等等去下手赚钱,大量搜集很多人的钱进来,然后,再用这些钱去建构出许多小水库,汇集成为很大的水库,所以犹太富翁的财源源源不绝,而且是全自动的,利润高、效益高,风险又低,这就是犹太人聪明的地方。@(待续)

摘编自 《Money就藏在细节里:犹太裔富翁和郭台铭没有说透的致富秘密》智言馆 提供

相关新闻
中共前高官罕见揭真相  爱滋灾难祸起血浆经济
百姓想不通的中国十大经济谬像
三千亩良田遭贪官倒卖  鲁村民网络实名举报
大纪元讲座  卢镜仁述稳健致富金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