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心:明日中秋必是花好月圆时

玉清心

人气 72
标签:

【大纪元09月22日讯】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里,中秋节也许是最富有诗意的一个了。送走了炎热的夏天后,迎来的是秋高气爽的金秋。那金秋洒金带来的是百果飘香,五谷丰登。“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正是花好月圆时。

海外华人过中秋,出门在外读书、工作的游子,能在晚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给家里打个问候电话,再向窗外多看上几眼“十五的月儿”,也就知足了。家有老小的,会在亚洲店里买几块月饼和水果一起摆在家里,让孩子看看天上的“月儿圆”,就算过节了。

儿时的中秋节,像刚做过的一个梦,又像悬在天上的那轮明月,清晰而遥远。入夜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我们一会儿看看桌上还不让吃的月饼、西瓜、香梨,一会儿睁大了眼睛望望头顶的月亮,耳边听着大人讲的那个一遍又一遍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嘴里哼着月宫里那位忙着捣药的玉兔的儿歌……

国内过中秋,年纪大点的人,觉得中秋节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年纪小点的对过节的意识显然淡漠。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些洋节日涌进国门。不少年轻人对“圣诞节、狂欢节、愚人节”等追捧之至,而对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这些中华传统节日兴趣索然。

国内过节的前一、两个月,媒体上的月饼商战就打响了,广而告之“快来买月饼”。对很多中国人而言,中秋节成了各色月饼的展销节。似乎只有月饼代表中秋文化,只有天价的月饼礼盒送出去,才能表示你对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的敬意。

都发现了,现在的月饼越做名堂越多,里面的馅越做越复杂,外面的包装越来越讲究,售价也越来越贵。月饼已不只是一块入口的点心了,它被掺进了太多的调味品,那些价格不菲的纯礼品月饼,是中秋节里行贿受贿的标识性物件。因为那月饼里承载了太多的“杂质”,所以变味了,中秋节也跟着变味了。国内中秋节月饼市场的“红火”,映射出了传统节日的失落和传统价值观的丢失。

中秋节当然不只有月饼。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与修炼、神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秋节起源于周朝,周天王每年中秋要祭月,后渐渐留下了赏月的习俗。

中国早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都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不能少。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月光下,将月亮神像摆放在朝向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一家有几口人就切几份,包括出门在外的,切出的月饼块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都来源于此。如果拜月之俗没有了“嫦娥奔月”、“后羿神射”、“玉兔捣药”等等的神话传说,没有了天上的月圆到人间的团圆这样浪漫的联想,中秋花好月圆时便没了内涵和韵味,中秋节会黯然失色,“中秋佳节”未必会流传下来,那寄托了人生美好向往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不会在此时吟诵。

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要想保留,不断薪火,应依循传统庆贺,中国文化中与神有关的部分才会代代相传。地道庆贺传统节日,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从而能保留下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道德和传统文化价值。

成年后的中秋,没了纳凉的小院;不见了繁星皓月的星空;我讲嫦娥奔月时,孩子们已经嫌絮叨了;穿着牛仔衫的“兔爷”被罩红袍的尼古拉老人推到了角落……岁岁中秋岁岁愁,常问月何圆?相信明日中秋定是花好月圆时。

相关新闻
华医科大办中秋体验 外国人做月饼
秋月
秋月 人气 61
府城中秋食品  抽验结果合格
台东多元文化嘉年华 中秋登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