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过度投资现象的控制
中国一定要赶快解决生产过剩这个问题。生产过剩会衍生各种问题,像是能源或资源的浪费、无秩序的出口压力、流通库存不良化等等。
就举汽车为例,二00五年的预估需求量是五七0万辆,却生产了八七0万辆,包括建设中的工厂生产部分也计算在内,生产量达一千万辆。
因为就业市场大、生产额大、附加价值税收入可观,就算地方政府以财政支援为筹码欲降低生产量,但汽车产业还是急速发展。
关于铝制产业,2003年的中国铝制生产能力是四00万吨,但后来因为大举建设与各种建设预定计划不断出炉的关系,现在的生产量已达七00万吨。但是内需只要五00万~五五0万吨就够了,一样也是严重地供给过剩。
再放任各地方生产竞争的话,将来所需要的调整成本就会大幅提高。在中国有句话,“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严格管理会失去活力,可是一旦放任就会马上陷入混乱)。
毛泽东时代对于计划经济方面,让中央握有极大的权限。邓小平为了活化经济,也成功提高地方政府的自由程度。江泽民则是强化部分中央集权,到了胡锦涛,则不得不透过中央政府来强化地方的管理。
本来是透过市场机制来调整产业平衡状况即可(计划经济的结果是失败的,政府介入的力量越大,更容易导致政策腐败、没有效率),但是国体太庞大,很多事情都无法顺利进行。
◎中央与地方的争执
在过去成长一面倒的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利害目标是一致,都是追求高成长。但是,现在中央为了不让就业市场出现问题,打算延缓成长速度,修正贫富差距,想进行结构改革。
而另一方面,以都市为主的地方政府,想置贫富差距问题于不顾,只希望能让经济更快速发展。而发展迟缓的地方,强烈希望自己地方的经济成长能超越都会区,坚持要继续过剩投资。适合整个国家的最佳考量政策与地方政府的想法,完全无法一致。
我们对于中国地方政府的众多政策都进行过咨询分析,但是地方施政者的地域利益意识太强烈,每一个省或每一个市就像是个独立国家,想要让他们考量到整个国家的利害关系,很难。
换句话说,将无法抑制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成长的暴走野心,很可能会让资源浪费、环保问题更恶化,贫富差距更大,这些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长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今天、明天也许没问题,但10年后、15年后,这些问题将会扩大到无法解决。
中央政府为了淡化地方政府的经济营运权力,将地方政府的角色从以前的“管理型”转换为“服务型”(不要直接参与产业振兴政策,而是以支援协助者的立场来间接参与),从“微观管理”转换为“宏观管理”(放弃计划的个别认可权,只管理整体计划),还打算将地方政府的人事考核制度做微幅变更,不再以经济成长量来做考量依据,而是视品质为评量标准。中央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要阻止地方政府过度往前冲的心态。@(本文结束)
摘编自 《再现金砖!亚洲大钱潮》宝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