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3d开奖结果查询- 线上博彩全攻略

换个角度看雍正大帝 18-8

修佛者如何治国
小童子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贱民世袭数百年,最后在奉行佛法的雍正手中终结。他以一道旨令为数万贱民开创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这么做,得罪的都是士族官家,吃力不讨好,雍正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初登基时,雍正帝在政事繁忙之余还自撰佛学语录,编选和刊刻释典。后期更在宫中开法会(称为“当今法会”)、收门徒、赐予居士封号,使大臣与自己的二个皇子都一起修行。

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春夏间,他在宫中举办历时半年的第一次法会,成果集结成语录。在这个宫廷法会中,雍正帝亲自为诸亲王与大臣说法。雍正帝的十六皇弟庄亲王允禄,赐号“爱月居士”;十七皇弟果亲王允礼,赐号“自得居士”;四皇子宝亲王弘历(即乾隆帝),赐号“长春居士”;五皇子和亲王弘昼,赐号“旭日居士”;大学士鄂尔泰,赐号“坦然居士”;大学士张廷玉,赐号“澄怀居士”。至于在雍正八年即已辞世的怡亲王允祥,则早有“朝阳居士”号。

雍正即位前几年,清朝的吏治不清,国库空虚,朋党林立。雍正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措施,任用能吏、严禁朋党、整顿吏治。其中有许多吃力不讨好的施政,但雍正排除一切困难坚持完成。如果不从他修佛的这个角度来思惟,会难以理解他如此坚持的理由。

众生平等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相信佛陀所讲的,他就是一个深具慧根的人;如果这个人能排除人世间的种种执著,照着佛法而行,那就是在人间行走的佛了!

人有四难得,第一是人身难得,第二是中土难生,第三是明师难遇,第四是佛法难闻。能够降生中土为人的都是极可贵的生命,一个信佛的中土天子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使人人得闻正法。

佛法最基本的一个观念是“众生平等”,但能贯彻这项精神的人却不多见,尤其是一个帝王。所谓“众生平等”并不是齐头平等,或绝对均等主义。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法看待众生,没有高下之分,贫富都一样,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释迦牟尼佛在刚成道时曾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说这“如来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都具足。

但是既然众生平等,却为何命运不同,寿命也不同?

人生来有其天赋的差异,男女有别、高矮胖瘦、智能高低,佛家认为那是因为每个人生生世世轮回所积下的因果业力不同,所以福德不同。但是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得闻佛法,走入正法修炼的机会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传法时,婆罗门已有种姓制度,那些贱民与其世世代代的子孙全都永世不能翻身!但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佛证悟前的名字)弃王子位修证得道后,传法对象却没有差等,这就是众生平等的真缔。

废除贱籍

在清初,所谓“贱籍”包括世仆、伴当、乐户和惰民。这些人有不同的户籍登记,不但自己终身是贱民,连他们的子子孙孙也都是贱民。贱民在中国,早于宋朝即已存在,这好几百年来的制度,历经无数的帝王却没有人去解除它,这个制度最后是在奉行佛法的雍正手中终结。

所谓世仆和伴当,是供主子使唤的奴仆与奴仆化的佃农。他们不仅要为主人劳动、耕种田地,交纳地租,还要终身服役,世代相承。乐户又称乐籍,主要流传在陕西和山西等地。乐籍的贱民,主要从事歌舞吹打业。惰民,是浙江绍兴一带数以万计的贱民,男的充当婚丧礼仪中的帮手和牙侩,女的充当喜婆和送娘子等。

凡属贱民者,禁止读书,不许与良民通婚,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雍正帝以一道旨令将这些贱民除去贱籍成为良人,在法律上承认了他们与良人具有同等的地位。虽然贱民脱了贱籍之后,一时间还是得继续从事贱业,以维生计。但是他们毕竟得到了一个民籍,将来就有翻身的机会。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还得自己去闯出新的局面来。这些贱民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受到歧视,但雍正的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为他们进入各行业创造了条件。

雍正帝做这件事,得罪的都是士族官家,吃力不讨好。这一政策能够造福数万贱民与其子孙后代,但这数万人和全部人口相比其实并不多。那么,雍正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如果把这事看成雍正帝对佛法的身体力行,就容易理解了。雍正帝给了人人一样的机会,他为贱民创造了能够自由选择行业的条件,也就给了他们翻身的“机会”。这完全符合佛法众生平等的观念,人人都可成佛,但得给他“机会”得闻佛法。

因为雍正的帝王身份,使得他无论作任何与佛法相关的事,都被强加上一层政治的色彩,换言之就是被“泛政治化”。但历朝以来没有帝王像雍正一样,一举为贱民除籍,这当中除了雍正帝个人的魄力外,佛法“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的思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这件事乍看之下没有什么,一纸命令,改变一群人的户籍登记罢了。但试比因废奴而引发的美国史上知名内战──南北战争,雍正废除贱籍非但没有带来战争,而且早于林肯的废奴政策一百四十年之久,不费一兵一卒,就这么废除了流传已久的贱籍!

帝释能仁

事实上如果真要在印度施行众生平等,就等于废除了到今天还流传于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就没有了贱民奴隶。可是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婆罗门外道便对佛弟子们大举屠杀,在残酷的迫害中,佛教在印度灭失了,种姓制度继续流传至今。如果雍正帝真的是乾隆在九年所刻的《雍和宫碑文》中所称的:“我皇考(即雍正帝)向究宗乘,涅槃三昧,成无上正等正觉。施恰万有,泽流尘劫,帝释能仁,现真实相,群生托命,于是焉在。”所称的“泽流尘劫,帝释能仁”(“能仁”是释迦牟尼的名字Sakya的汉文意译),那么“向究宗乘”而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修得佛果)的雍正帝会废除贱籍,就更加不足为奇了。(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康熙年间,大阿哥允禔曾掌管养心殿营造事务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进殿拜见,并与康熙皇帝闲谈。
  • 古代帝王称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来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说是人间掌握了权力之人用来树立自己地位的“说词”吗?还是真有天命并以“吉兆”加持示现呢?
  • 东汉光武帝刘秀九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他身长七尺三寸,仪表堂堂,美眉须,鼻梁高挺鼻准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隐隐隆起的日角,显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简朴勤勉,喜爱耕稼农事,对家人重情重义,从来没有想过在政治上出人头地。这样一个勤朴宽厚温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样当上中兴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师回朝,唐高祖为儿子举行庆功宴。喝到酒酣之处,本是喜庆的场面,高祖的脸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云。
  • 齐王逃回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第一时间得知了刘武周进犯的实力,误以为唐军不敌武周大军,于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联合助剿吕崇茂,同时发出一道敕令,命关中守将,严行堵御,所有河东一带,暂行弃置。
  • 隋朝末年,刘武周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定国号大汉,是大唐的一大劲敌。刘武周为与大唐争雄,屡次进攻幷州。齐王李元吉作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渊便给齐王添了一个行军总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练达的裴寂,能帮着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败涂地,反而使唐军失去了晋州以北的全部城镇。
  • 说唐高祖即已定都长安,但天下还未一统,群雄割据地方。李渊称帝,传檄天下。长安就成了豪雄率先攻打的目标。陇西薛举想趁着李渊帝位还没坐稳,就趁机出兵,攻打长安。薛举雄踞陇西,拥兵十几万,声势颇为强盛,是李唐的一大劲敌。
  • 李世民与平阳公主率领的大军集结,两下会师,共计二十多万兵将。李世民治军严明,大军虽众,但行军时队伍并不凌乱,整齐画一,军容气象自带威仪。凡经炀帝行宫园苑,悉数罢免守官,并释放宫女回家。
  • 突厥始毕可汗派康稍利率领了五百人,以及二千匹战马,和刘文静一起来到李渊麾下。李渊慰劳有加,称赞刘文静可谓是不辱使命。
  • 《三字经》里说:“夏传子,家天下。”从大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开始,中国一直延续着父传子的王位世袭制度。但是有一个朝代,皇帝竟然把帝位传给亲弟弟,这是什么原因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