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4月29日讯】广东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明阳村岗南村小组是一个三峡移民村。高明区四个移民村中移民们由于环境变迁而难以找到谋生工作,他们或者依靠劳动收入、或者依靠财产性收入为生,已经产生一定的贫富分化,而经营黑网吧、开发廊则成了“移民村”的另一种求生存的方式。
据《南方农村报》报导,居民杨姨在傍晚,开始张罗晚上的酸辣粉生意,泡软的粉丝,撒上佐料,一碗碗热腾腾的酸辣粉便可以送到客人手上。只是“客人”多少有些特殊,杨姨也免不了一脸尴尬。他们是夜晚光顾此地,前来寻花问柳的各色人等。
三块钱一碗的酸辣粉,杨姨一晚上可以卖出七八碗,以此挣得一个月几百块的收入。她儿子在明城镇对川村委会一家不銹钢工厂打工,一个月只有一千元出头的工资,不够一家的开支。已经60多岁的杨姨,不得不做起了小本生意。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异乡他地,以这样一种方式生存。
这已是杨姨在广东的第九个年头。三峡移民村里,岁月在墙上刻下斑驳的印记,也见证了移民们多年来的悲欢离合。
打工工资不见涨 捞鱼捕虾日见少
36岁的青年黄天(化名)2002年8月到岗南村之后,他感到不适应,也不愿找工作,就在家里玩了两年。直到2004年,家庭经济条件恶化,他才不得不收拾心情,到明城镇一家陶瓷厂做技术工,每个月工资一千三、四百元;两年之后,因为嫌陶瓷厂工资低,他便转去合水一家不銹钢厂打工。虽然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两千多,但一天12个小时的工作量,让他无法忍受;又过了两年,他跳到另一家家俱厂,工资又回复到一千元出头。现在家俱厂正处淡季,他又回到了岗南村里,每天晃晃悠悠。
在家俱厂期间,生活8年的妻子提出了离婚。文化程度不高的妻子,跟黄天一样,在高明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上有老、下有小的夫妻俩,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儿子开始上幼儿园后,经济压力更是陡增,“每个学期学费1400元,每个月生活费140块,一个学期就要花将近3000块钱”。
虽然费用高昂,可黄天们无从选择,因为明城镇仅有这一个幼儿园。不堪重压的妻子终日与黄天吵架,两人最终在2009年6月离婚。妻子去向何方,黄天至今仍不知晓。
高明区给每个岗南移民都分了7分地,但这些耕地远在3公里之外,难以劳作,只能租给当地人,“7分地一年的租金是420块”。
在明城镇明阳村另外一个三峡移民村——岗美村小组里,村民卢兴贵在巫山县巫峡镇龙门村时就是捞鱼捕虾为生,年过半百的他移民后无法打工,只能重操旧业,像他这样的渔民有三个。从去年开始,这份生计已无法继续下去。沧江上游被不知名的化工企业污染,鱼虾数目锐减。其他两个年轻一点的渔民,已经离船上岸,走进工厂打工。
高明区荷城街道朗美村,是荷城街道的两个移民村之一。57岁的吴显金坐在自家开的士多店里,倾诉着满腹的牢骚。他此前是巫山县的建筑包工头,到了高明之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因为没有人脉,根本接不到活干。
发廊林立 小姐比村民多
杨姨的生意是从晚上八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一两点。这几个小时,是岗南村最热闹的时候。比杨姨更勤快一些的,是发廊里的小姐。
这个小小的村庄里,竟然有十家发廊,更令人诧异的是,里面的姑娘大多一脸稚嫩,看不上不会超过20岁。网格的丝袜、高高的高跟鞋、各式短裙,小姑娘以热辣的装束,或坐或行地充盈着岗南村。见到外人到来,她们使劲抛眼神勾引。也有一些姑娘,则慵懒地躺在椅子上,对四周不闻不问,涂满脂粉的脸上挂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疲倦和沧桑。
岗南村仅有23户人家,83口人,无一例外是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和龙门村移民过来。岗南村两排住宿楼相对而望,中间隔着一条不宽的小路,路口接驳一条公路。而移民村其他三面,则被高高的围墙拦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这种相对独立的空间也是发廊滋生的温床。移民王仁(化名)回忆,移民过来后仅仅三年,发廊便开始崭露头角,此后慢慢增多。到如今,小姐数目已经超过村民数目的一半。
岗南村因为发廊林立,已经远近闻名,在村中,最富裕的便是开发廊的这七八户移民。致富者中其次则是经营网吧的移民。据高明区三峡移民办主任吴志才介绍,移民村中开黑网吧,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