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摆脱暴力思维 享受感恩喜悦

石云

人气 8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1月26日讯】感恩节在英语中是Thanksgiving Day,直译就是“对于赠予的感谢的日子”,翻译成感恩节或感恩日是有某种在意义上的提升。对于一个理智健全的人来说,对于别人的援手,当然应该说声谢谢;对于雪中送炭和救命之恩,更得从内心中表示感激;这是人之常礼和常理。

当年美国的感恩节也是这样开始的。在公元1620 年,英国的一群清教徒 (Pilgrims) ,为了逃避罗马教会的迫害,乘着五月花号船 (The Mayflower) 来到现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寻找宗教自由的新大陆。从十一月份到第二年春天,他们一百○二人因为饥饿和严冬只剩下了原来的一半;在危难之时靠着美洲印地安人的帮助,特别是教他们学会种植玉米、狩猎和捕鱼,这些清教徒存活了下来,而且在秋天获得大丰收。清教徒们为了感谢印地安人的救命之恩、感谢上帝的赐予,开始了感恩节的习俗。

人与人之间其实要感谢的事情很多,妻子帮家里做的饭菜,丈夫为家里做的院子,老人帮看小孩;小到甚至妈妈帮儿子端杯水,都是值得感谢的,请别忘说声“谢谢”。

走在街上,陌生人的让路、为你开门;朋友为你找工作、张罗婚礼生日,大小之事林林总总,也是值得感谢的,也请别忘了说声“谢谢” 。

我们还真的不要小看“谢谢”二字。

我们要在心里活的愉快,其实只需要静下心来,体会一下平时意识不到的在我们生活中值得感谢的事,多说一些“谢谢”就可以了。这不是一种心里安慰术,而是真正的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其实归结起来,世上只有两种生活模式,一种是暴力、一种是感恩; 前一种连带的是痛苦、后一种带来的是喜悦。

谈到暴力的生活模式不见得一定是拳头相向。当我们认为“你这样(或那样)为我做是应该的”,就已经在使用暴力了;不论是我们用钱买来的、靠法律和政治条例争来的、还是用人情欠债索取来的,其实都是在用“暴力”,我们称此为“思维暴力。这时,钱、法律和政治条例、和人情在一定程度上都沦为“暴力”的工具和筹码,而得到这些的奋斗也被沦落为追求“暴力”的过程。

在这种“暴力”生活中,受者是被暴力逼迫下,不得不去履行他们的“义务”。施与者对别人的付出,只看成是一种“应该的”,是靠“暴力”得来的。这样你来我往,一个“暴力”生活圈就形成了,我们在其中能够幸福和快乐吗?

而感恩的生活模式中,大家的生活都是出于自愿,没有人为任何他人所作所为是“应该的”。就算自己有千万种理由,对于别人的付出,都保有一份感谢;给于别人的服务或义务时,都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如此,谁都会被得到尊重和珍惜,在这样一种生活中,谁会不愉快呢?当然,真能拥有这样的心态,唯有信神,敬畏神明,感恩、惜福!

所以,当我们发自内心的说“谢谢”时,已经在选择了。这种选择其实是不需要别人认可的,如果别人与你一样感恩,那是他的幸运;若是别人选择的是暴力模式,我们也只能遗憾,毕竟选择痛苦也是人的无奈。

以前老是觉得老美老说“谢谢”,过于俗套。入乡随俗,现在也习惯于他们的方式了;有时还觉得大家谢来谢去,没有了微卑,甚至也没有受人帮助时被欠人情的巨大压力。

美国人大多数是有信仰的,他们对于生命的本身就对创世主心存感恩;如此,感恩人间与天上,成就了一个完整的感恩的生活和一生。

其实,我们中国人也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常怀感激之情、常做帮人之事,这种感恩的气度可以入诗入画、可圈可点;难怪我们中国古时一直被称颂为礼仪之邦。但是,当这种情操被变质成一种高调的对别人的要求、而不是自我的修养时,我们礼仪之邦的高尚内涵已经被沦落为沉重的负担。

来到美国多年,感恩节时刻谈起感恩,像是从头学步,从美国人的生活中理解一点古人那种悠闲和美好生活的本源,能达到这样愉悦的状态,我们首先需要摆脱“暴力思维”模式,当我们习惯于感谢别人、处处考虑别人,尽量成就别人愿望时,我们就在改变“你应该这样或他应该那样”的“暴力思维”方式,那是,心中的喜悦由然而生,我们才能体会到感恩的情怀。

相关新闻
华人过“感恩节” 中西合璧感恩餐
感恩节 法拉盛社区获赠240只火鸡
湾区华人入乡随俗过感恩节
感恩节慢跑、服务与回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