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8月7日讯】源自于中国棋院的有关加大贴子数的消息,最近又被华以刚秘书长指称为空穴来风。面对按现行贴子(目)执黑者明显有利的事实,决策当局似有点太能沉住气了。不过,棋院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十分慎重,实在是有其难言之隐。因为,这一看似简单的一着,乃是关于围棋的理念的一项重大修正,当然马虎不得。
必须指出的是,这阵子关于修改规则的种种议论、猜测或探讨,基本上是抛却了围棋的根本理念,仅仅围绕在表面现象上做文章,没抓住问题的要害。
流行于中国的数子法,流行于日韩的数目法,勉强一点再加上应氏的记点法,三种规则中,事实上体现了至少两种对围棋的认识观,在围棋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两种观念曾先后主宰了围棋的各种理论和技战术。说明如下:
认识观一:“唯路是地”。这是唐以前的观念,“路”即是黑白双方各自围成的地域范围。这一观念也正是今天日韩棋规的依据所在。基本上,这种认识的精髓无非“效率”二字,即一枚枚孤立的棋子其本身只是工具而已,重要的是能用这些有限的工具完成何种规模的“拓土封疆”。由于围棋自古便主要流行于贵族士大夫阶层,不难发现,这一点与当时中国诸侯割据彼此都想尽量吞并对方思想和历史格局相吻合。
认识观二:“唯子是地”。这是唐以后至今左右中国棋规的依据所在,其意义无须再解释。之所以会转移到这种观念上来,笔者认为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唐以后,中国业已实现国家的大一统,“拓土封疆”已不再迫切;二是自那时起,以礼为纲,重文抑武的儒教的支配地位日趋稳固。天下太平,人们刀兵相见的机会少了,人性中尚武竞争的本能,就势必要通过其他方式比方说围棋等来满足和发泄。故而,围棋枰上刀光剑影日甚也就不足为怪了,判定输赢也就当然是必须看双方谁存活的子更多。从这儿看,围棋到是越来越像象棋了。
这两种观念,因为都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以它们为基石而奠定的两种不同的围棋竞赛规则,便无好坏之分。
虽无好坏之分,可棋还是要分出个高下的。中、日、韩三国棋手要切磋技艺,这两种规则还是得试着彼此调和,“两又四分之三子”便是其结果。然而,面对要想公平就必须加大贴子数的紧迫现实,“调和”已愈发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就像中国专家经常攻击的,日韩规则中有关“盘角曲四”的硬性规定是“癌症”一样的话,那么必须考虑黑白双方谁收后所带来的麻烦劲儿,也是中国规则的“癌症”。这也就是中国规则要么不改,要么就非得大贴目的原因所在。
最后再来说说应氏规则。其实它的出现,很大一条理由就是为了调和前述两种规则。据笔者陋见,虽说它的确免除了两种“癌症”,但也有自己克服不了的硬伤。其“规定越少越好、变化越多越好”的思路固然不错,但它的一大堆“创造性规定”本身,就违反了规则应越简洁越好的原则。以有限的几个公理为基点演绎,汇集大量的经验事实归纳,这才是科学。以此为根据,那么应氏规则看似庞大严谨的体系架构,其实并不科学,因为它自创的“公理”实在太多了。哲学上有“奥卡姆剃刀”一说,“你不能为了自己的需要,而任意增加主体的数量。”应氏规则的毛病,根子就是出在这儿。
围棋的确比较深奥,光一个规则问题,就难倒了三国高手,这次中国棋院重修贴子规定,是种有益的探索。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