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8月1日讯】 香港演艺学院学生罗家恩在临近千禧年时作了一首《最后的日子》的乐曲,夺得亚洲作曲界的最高荣誉。
明报报道,罗家恩创作的乐曲《最后的日子》除了为他赢得亚洲作曲界的最高荣誉﹐更助他今年赢得亚洲文化协会的奖助金﹐在暑假往美国阿斯本音乐学院跟随知名作曲家GeorgeTsontakis学习作曲。
“那首乐曲在开始时候很宁静﹑很庄严﹐然后愈来愈混乱﹐突然断开一刻﹐就像一段反思时间﹐到最后则淡出。”罗家恩表示﹐《最后的日子》的灵感来自圣经《使徒行传》第二章十七至二十一节﹐描述末日来临前的一刹﹕“在天上我要显出奇事﹐在地上我要显出神迹﹐有血﹑有火﹑有雾。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
“我很喜欢创作﹐一个空的汽水罐﹐我也可以按按捏捏﹐弄成逗人发笑的样子。”罗家恩和其他二十一岁的大男孩没有两样﹐上课﹑去教会﹑夹band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曲亦然。阅读﹑听音乐﹑看画既是他的兴趣﹐也是灵感的来源。“曾经看过五十年代的美国画家JacksonPollock的画作﹐他作画的方法是以醮有颜料的棍在画布上随意挥动。他的画看似一大片混乱﹐但其实仍有秩序。”罗家恩就此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表达有关意念。
不说不知﹐这位青年作曲家的小时志愿原来是当发明家﹐但两个职业亦有共通点。“不断有内在力量推动我﹐创造某些事物”。但在金钱挂帅的香港﹐发明家比作曲家应该更有“钱”途﹐父母可赞成他投身作曲事业﹖“父母和我都是基督徒﹐他们对我说﹐物质不是永恒﹐生命中有其他事物比物质更重要。”
除了可跟随名师学习外﹐罗家恩还期望在阿斯本音乐学院可以与年龄相约﹑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青年作曲家互相交流。
去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资助﹐参加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的演艺学院专业文凭课程(钢琴演奏)学生甘颖昶表示﹐亲身听过世界各地钢琴演奏家的超凡技巧和独特风格演奏后﹐对改进自己的演奏技巧大有帮助。“去之前觉得自己难再有突破﹐但回港后找到了出路。”
亚洲文化协会香港分会至今已成立十五年﹐今年共颁发九项奖助金予香港﹑深圳﹑广州及北京的九位艺术家赴美考察﹑学习和交流﹐范畴包括视觉艺术﹑音乐﹑建筑﹑舞台设计﹑戏剧。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