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8月21日讯】 八月中,中国国家计委宣布: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但仅限于一些沿海地区。此举显然是为了实现沿海地区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在此之前,共产党在中国实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严格的户籍制度,这一户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监控所有人口的居住和流动,人民不得自由迁移,不得脱离“组织”,所有变迁,都必须具有“手续”,否则,就被视为“流窜分子”,或者“盲流”,随时可能被“收容审查”、“遣返”。
户籍制度直接导致了地区差距,尤其城乡差距。比如,农民生来就是“二等公民”,其中少数人除了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之外,绝大部分人就永远地被限制在社会的底层了。贫穷,落后,成为他们一生的代名词;受歧视,受欺凌,成为他们终生难以摆脱的宿命。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沿海经济迅速发展,劳动力短缺,外地人口,尤其被称为“民工”的外地农村人口,成为沿海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涌入沿海,涌入城市,势不可挡。即便如此,由于不具有当地“户口”,他们仍然被视为“下等人”:领暂住证,住最偏僻的角落,甚至简易工棚,干最粗重的活,得最低的报酬,受尽种种歧视。
鲁迅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寓言: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一屋子的人都喊热,户主起初不理睬,有人提议“干脆把屋顶掀掉算了”,于是,作为折中,户主同意给屋子开窗户。
沿海地区取消户籍制度,正应验了如此寓言,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在民众不满的呼声中,尤其在国际社会、人权组织持续多年的批评声谴责声中,中国当局不得已而为之。可见,压力是有用的,人民的权利,要依靠人民去争取。人是先天平等的,人权是天赋的,人民必须同剥夺天赋人权的专制势力相抗争,才能最终回归自由。
显然,仅仅在沿海地区取消户籍制度,还远远不够,全面取缔中国户籍制度,根本消除群体歧视,实现权利平等,机遇平等,是必由之路。尽管如此,从沿海地区开始,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毕竟是朝着“人类历史正确的方向”迈进的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此举值得肯定。客观上来说,在取消户籍制度的初期,既有利也有弊。短期的弊端是:大批农村过剩人口,涌入城市,加大城市的负荷,城市治安受到考验;外来人口与当地城市下岗失业工人形成竞争,可能加剧城市的失业率;由于观念的更新非一朝一夕,社会矛盾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等等。但随着观念的调整,法治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弊端将会渐渐化为无形。
不论从短期还是长远看来,取消户籍制度,其利远远大于其弊。除了实现人人平等的意义。就劳动力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取消户籍制度之后,实现劳动力自由流通,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有更大的范围优选人才,通过优选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劳动力自由流通之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反过来,有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为,更多的劳动力,将 主动强化自我,自觉地接受再培训再教育,以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技能武装自己,使自己在人力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有这些,最终都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自由亚洲电台>>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