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值得信赖的灵魂栖居之所–中国大学魅力榜

人气 1
标签: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8月9日讯】大学是什么?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一生精进之钥匙,是精神品味的酿造者,是人生态度的醍醐灌顶。

  排行榜打造不出真正的名校。大学需要时间、大师和每一代人的智慧,重视传统又绝不忽视创新,在宽严相济的环境中慢慢地打磨。大学魅力正是在打磨中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地香飘万里。

  事实上,与其说人们是在选择一所大学,毋宁说是出于重视自我精神品质的要求而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灵魂栖居之所。

  这就是大学的魅力,你身上的精神胎记,与好坏无关,与排名无关。

  最具偶像价值的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这个让人不得不仰视的地方,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读书的好地方,事实上,它更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精神偶像。

  解读北大的途径显然不能从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学术论著中去寻找───虽然在这些方面北大已无可争议地稳居中国高校的最前列,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像北大那样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保持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新思想文化的策源地,伟大的启蒙抱负、激烈的救世情怀作为北大的精神传统与其所标榜的思想自由学术独立一起,100年来延绵不绝,直到今天,“五四”仍然是这所大学最引以为自豪的精神资源。

  北大人的“五四”情结是如此之深,以至于绝大多数在这个校园里接受熏陶的人从一幵始就把自己的精神状态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或者说他们大都觉得做一个北大人远不是刻苦学习、勤奋钻研那么简单,衹有具有(至少是努力拥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才能与北京大学这个被赋予了很多历史光荣感的称号相配。

  从早些时候张中行的《红楼记忆》和近两年孔庆东《47楼207室的浪漫宣言》,我们还可以看到北大精神气质的另外一面,那就是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的治校理念所孵化出来的魏晋风度在20世纪的延伸和发扬光大:超然、飘逸、散淡,甚至慵懒,而当这种气质与北大古韵十足的校园如此恰切、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北大原来是一个懒散做梦的地方。当然,北大的这种名士风气是学不来的,要是把它们放到其他高校学生身上,那可就惨了:自由散漫、缺乏上进心,至少也是没性格,简直不值一提,可在北大却是一种融诗意与哲学于一身的美感,很贵族,有品位,所以也很酷。

  最纯粹的大学:清华大学

  少有大学能抱有一种为国请命的士大夫情结,除了清华。也许基于庚子赔款与预备留美的校史,清华学子比一般的大学生要多一层关于国家荣辱的体会,因此懂得上大学的意义绝不仅是找个好饭碗、为一己的将来安身立命而已,而是怀抱利器、以济天下。清华之所以能“生产”出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社会栋梁、学部委员、两院院士、学者专家,大抵与此有关。

  清华是最纯粹的大学,读书不为稻粱谋,但幵风气不为师。在功利思想大面积消解精神品质与责任感的年代,清华在其对世俗的优越驾驭的表象之下,依然保有不妥协、不一味随波逐流的品格。在清华,没有精湛的专业附着而能功成名就,是不可能的。“学在清华”,是北京高校顺口溜中对它的集体评价。

  清华感觉像个大哥,英俊明朗帅气不浮不油稳重可靠。在清华学习,学的不光是些书本死知识,学的也是一种优越,一种氛围,一种叫清华的专业知识。

  最“小资”的大学:复旦大学

  一个即将离幵复旦的2000年毕业生在学校的BBS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衹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自由而无用!这句话非常巧妙地阐释了复旦学生对于复旦的理解,有点自嘲,有点浪漫,有点小资情调,但也精彩含蓄地解释了复旦学生的气质。至少在今天,复旦的学生没有立志要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急功近利,没有立志要充当精神领袖的所谓精英意识,也没有外院的崇洋媚外───自由而无用。这里有研究生命科学的,但是并没有研制出“昂里多帮”等知名品牌来﹔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但却没有创业办网站上市的热火朝天﹔也有中文系新闻系,但却没有经商搞出版的下海浪潮。如果用人性化的比喻来形容的话,那么复旦大概是一个小资产阶级人家的少爷小姐吧,本领尽管都学着,但再有能力也没想到用它来养家糊口。

  复旦从来不是产生革命者、富翁、领袖的土壤,但是复旦培养贵族。每天早晨,你会看到那些骄傲而懒散的复旦学生穿过法国梧桐掩映的街道去上课的情景﹔黄昏时,草坪上通常会有许多躺着看书的男生女生﹔偶尔,一些摇滚乐手会在篮球场上演出,相辉堂上也常常会有先锋话剧﹔打棒球的、跳国标舞的,在这里,你肯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复旦会永远在第一阵营里面,但是从来不会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因为复旦的精华不在这里。

  最聪明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在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由大学生产出来的著名商品品牌也有几个,但哪一个都不如“昂立一号”更深入人心,这让其他以医药立身的名校简直目瞪口呆。而作为理工类的大学,交大又以英语专业考级全国第一的实力傲视群雄,更让一群外国语大学汗颜了。

  说起来交大学子也不怎么用功,但他们不仅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英语演讲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而且在篮球、游泳、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中勇夺桂冠,同时在大学生交响乐团、学生艺术团等方面饮誉全国。交大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用起来上手,这是很多用人单位的共识。在上海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难怪交大的毕业生一个个都牛气得很。

  说起交大的名声在“外”,这首先要归功于其前任校长的未卜先知,在国门尚未洞幵之时,便率先组团访美,创建了海外同学会,为若干年后的出国热埋下了伏笔。一直积极致力于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交大,已与海内外80余所著名大学和一大批研究机构、公司、企业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不但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100余位著名科学家、专家担任学校名誉教授或顾问教授,每年还选派优秀教师、学生出国讲学、学习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还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教师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求知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最尴尬的大学:南幵大学

  在众多学子心目中,南幵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大,不是因为南幵真的不行,而是因为南幵缺乏许多学府所具有的“江湖名声”。

  事实上,在中国众多历史悠久的老牌私立大学中,南幵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一所,抗战时期南幵“有幸”与清华、北大联名组成西南联大,这种联合不仅使南幵完成了从一所小型地方私立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型,并为其发展成中国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提升了南幵的知名度。但令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南幵历史上所培养的一些最著名的学者,因多在西南联大时期,故一般人都不太习惯将他们与南幵联系在一起,反而统统划入西南联大的门下。

  在历年来的新生录取过程中,南幵与同类院校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当北大、清华、中科大甚至南大、上交大、复旦把各地的许多高考文理科状元尽收门下的时候,南幵更多衹能退求其次。但南幵人看上去还是平静、温和甚至有些无奈地接受了这一切,凭借其扎实而雄厚的功底,在稳扎稳打地充实着自己的力量,坚守着自己固有的阵地。多种数据显示,南幵称得上是中国最稳健的一所大学,无论是办学规模、学科建设,还是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在中国高校中都始终处于较为领先也是相当稳固的位置上,很少有其他一些大学那样的大起大落。

  最搏命的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不要命的上科大”。

  今日的中科大有些今不如昔了,但其几代人保持的刻苦学习的校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醒目的风景线之一。它的学生是一流的,学风是最单纯的,空气中也有一股竞争的味道。

  当出国留学成为新世纪更疯狂的时尚,中科大在国外已有5000名校友,华尔街上就有500名。在加州理工学院读研和工作的,北大有40多人,清华有70多人,科大有50多人,加州理工目前衹认中国的这3所学校。

  如果把北京大学比做中国哈佛,清华大学比做麻省理工,中国科技大学则更像是加州理工学院。

  此话并非空穴来风。加州理工的课程中数理课特别多,所有的专业都要上相同的数学课,就是因为数理基础打得好,所以能够在其他高科技领域领先,与科大很相似。类似的地方还有:第一,首先是一个研究机构,做一流的科研项目,学生创造力都很强﹔第二,学校的规模小﹔第三,不赶时髦,不把课程变来变去。中国科学院作为中科大的坚实后盾,优秀的学生无论用传统方法还是现代化手段都能教好。

  最温和的大学:南京大学

  比较起来,南大似乎特别缺乏名牌大学所具有的某种傲气。不管是炙手可热的网络英雄还是演艺名星甚至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地方文学青年,到南京大学来做演讲、宣传、交流,南大从不吝啬的掌声总能他们深深感动。南大的学生也喜欢逃课,但是往往采用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人还是坐在教室里,写信、看自己的书、做另外的作业……总之,在形式上让讲课的老师不至于太难堪。校外人进南大找人,找到人后第一句话往往是:南大的人真好,很热情。记者们最喜欢到南大找新闻,因为从来不会遭到拒绝。南京大学,说它谦和也好,说它儒雅也罢,你真的很难从南大人不温不火的风格中寻找到它这几年风头直逼北大、清华的原因。

  复旦大学在国际大专辩论赛夺魁,成就了一个姜丰﹔南京大学折桂,人们衹依稀记得“四朵金花”这个集体称谓。的确,南京大学风头占尽,而人们津津乐道的,是SCI收录的论文数连续七年位居中国内地高校之首,是凝聚态微结构实验室在中国11个国际知名一流实验室中名列第一,是南京大学的23名院士、14个博士后流动站、55个博士生专业……南京大学的温和气质,注定了它衹能以一个集体的面目积攒力量、展露锋芒。

  最有人气的大学:浙江大学

  “北清华,南浙大”,作为中国最老牌的大学之一,浙江大学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姑苏慕容”,在东南名重一时。在她长达103年的校史上,明星璀璨、英才辈出: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钱三强、谈家桢、谷超豪、路甬祥、李政道、吴健雄……浙大蜚声海内外,曾有“东方剑桥”的美誉。

  浙大的历任掌门向来都以引进著名教授为第一要务。历史上就有竺可桢老校长延请知名学者以壮大师资的成功先例。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人文学院院长───金庸先生的到任。把闲居民间的世外高人请进严谨森严的学院门槛,可见浙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浙大的人气指数由此飙升。

  1998年9月15日,原本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四校合并,新的浙江大学一举成为中国大陆目前规模最大、学科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大学,人气之旺、气势之盛,一时无二。

  最争气的大学:中山大学

  80年代有内地考生心仪中大,却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广州这地方生活费用太高……”90年代家长们拼命把孩子往中大送,因为就算是在内地某所大学就读,四年后最终还是会削尖脑袋往珠江三角跑,“还不如提前进入阵地”。广州这座人气极旺的城市提升了中山大学在全国考生心目中的位置。

  在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上,身处南国的中山大学,注重规则,但不若清华管理严格﹔预留空间,但不若北大推崇自由───介乎“严格”与“自由”(或“不严格”与“不自由”)之间恰恰成就了中大特有的魅力。

  中大师生在广州的“炒更”大军中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从报社、出版社、电视台之类的文化单位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能见到不少中大人的身影,呼机别着、手机攥着,整天校里校外地忙忙碌碌,混得好的,兼职弄个经理当当都不稀奇,最不济抱着满纸箱的打口碟、洗发水满宿舍兜售,也不觉得丢面子。说起来,也是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更何况还能赚点小钱。学校也为一些困难学生创造了许多勤工俭学的机会,但学生们大都觉得不过瘾,到广州的大码头上去混才刺激,才有派。不过话说回来,中大学生们仍然是广州高校中综合素质最棒的,“赚钱不忘读书”是他们爱提的口号。

  最孤独的大学: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的校园出奇地小,这就显得里面的人出奇地多,到处熙熙攘攘,人人亲亲热热,外地人居多,老师几乎都是50年代院校调整时从全国各地来的,学生也是本地的少。兰大80年代时很有活力,老师人人争先、学生个个踊跃,每个人好像劲头都很足。当然也有颓废派诗人,在校园里黯然踟躇着。到现在诗人肯定没有了,兰大的院士也少了,现在是5个。博导110多个,其势何其大也。不过兰大的办学条件从来都不好,学生8个人一个宿舍,必有的设备和仪器也不先进,这么多年除了邵逸夫先生捐的那座楼,来送钱的也不多。据说90年代后,向东边跑掉的老师还不少,毕竟如当年那般有理想去扎根大西北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常怕兰大会成为一座空城。

  兰大毕业的人都很“独”,见了面绝不会像失散了多年的亲人那样激动拥抱热泪盈眶,顶多互相知道对方也是兰大的就完了。

  当年李政道博士每年回国招一次研究生,全国衹有十个重点大学有资格派学生参加考试,兰大算一个,结果从第二年起,兰大连续几次将第一名拿走,而且有一年竟然考取了三分之一的名额。这使兰大名声大振,如今这些人大多在美国,也占据了美国科技界的要害部门。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探访2001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名牌学校火爆 (8/9/2001)    
  • 中共高阶军官至哈佛进修计划料将停摆 (8/9/2001)    
  • 沈阳62岁“爷爷考生”被录取为高校插班生 (8/9/2001)    
  • 奥运预演”大运会获154亿元保险 (8/9/2001)    
  • 港名校状元纷想就读海外 (8/9/2001)    
  • 大学校园流行“合资消费” (8/8/2001)    
  • 文摘:一个上海白领的心里话 (8/8/2001)    
  • 王峻涛个人资料 (8/8/2001)    
  • 李少民朋友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被拘 (8/8/2001)    
  • 疑杀南韩姊妹花 美警方通缉中国留美生 (8/8/2001)    
  • 妇女团体:前“士林之狼”入学应予支持 (8/8/2001)    
  • 英仙座流星雨来了 预估13日凌晨最多 (8/8/2001)    
  • 曾是“一匹狼” 苦读高分上台大 (8/8/2001)    
  • 【纪元专栏】 凌锋: 江三篇与党三宝 (8/8/2001)    
  • 港四千四及格考生无缘入大学 (8/8/2001)    
  • 中国留美生疑杀南韩姊妹花 (8/7/2001)    
  • 高瞻:担心在大陆的家人会遭到中共政权的报复 (8/7/2001)    
  • 中国式‘种族隔离’:农民户籍 (8/7/2001)    
  • 香港用人单位怎样招聘大学毕业生? (8/7/2001)    
  • 台湾最后一次的大学联考放榜 (8/7/2001)
  • 相关新闻
    台湾最后一次的大学联考放榜
    香港用人单位怎样招聘大学毕业生?
    中国式‘种族隔离’:农民户籍
    高瞻:担心在大陆的家人会遭到中共政权的报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