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7月27日讯】主持人﹕陈娉舒
沙龙在座﹕
何老师 北京某重点中学高三班主任
陈 桑 教育媒体人士
董 薇 河北应届高考生
周孝正 社会学家
主持人﹕对高考生而言﹐“黑色七月”的头道关坎刚熬过去﹐第二关───各地高考最低控制线近日公布。不出人们意料﹐北京等发达城市的分数线远在其他省市之下﹕同样是原始总分﹐同样是第一批录取线﹐北京对照山东﹐文理科各自低了120-140分﹔即便比照经济欠发达地区如甘肃﹐北京的分数线也落在人后。发达大都市年年“低分数线﹑高录取率”﹐而一些生源大省的学生却年年面临“高中比高”的激烈竞争态势。高考分数线﹐还将倾斜多久﹖
●何老师﹕从考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点看﹐北京等大城市孩子容易上大学﹐我也认为不公平。但从社会角度看﹐北京﹑上海学生多﹐如果不多扩招﹐会有大量学生上不了学﹐他们将势必被推向社会﹐给这些城市增加不稳定因素。相比之下﹐其他省市的孩子上不了学﹐在农村﹑城镇谋出路的机会似乎多些﹐人也少些﹐影响面就不会比北京﹑上海大。再说﹐大城市孩子近年大量自费出国﹐学费都让外国人给赚了﹐那还不如让大城市孩子多上自己国家的大学呢。
从我带高三年级十几年经验看﹐北京学生上学容易﹐但上重点大学一样竞争激烈。北京学生虽然分数低﹐但适应快﹑知识面广﹐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上很快就会摆脱劣势地位。作为北京教师﹐我也担心﹐北京的录取分数线太低﹐基本是什么人都能上大学﹐这样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会有影响。
●陈桑﹕教育最强调公平﹐“低分﹑高入学率”恰恰是典型的教育不公平。此间的种种辩解完全站不住脚。
说什么“北京学生分虽低但综合素质高”﹐既然全国高考是以分数作评价﹐为何对北京能冒出另一个“综合素质”标准﹖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双重标准。其次﹐素质是什么﹖别的省学生吃糠咽菜考100分﹐却被说成是“考试机器”﹐会琴棋书画是素质﹐吃苦耐劳是不是素质﹖哪个素质更重要﹖
“北京考生少院校多﹐所以分数线低”﹐不公平的根子正在此。既然考生少﹐为何非投放那么多名额﹖举个例﹐每年北京五六万考生能摊上400多个清华名额﹐而一个20万考生的省﹐清华也许就只招百来人甚至几十人。这公平吗﹖
还有辩解说“大城市招生多利于城市稳定”等等﹐一句话﹐上学难的省份﹐就不需要稳定吗﹖只能说是不公平愈演愈烈.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