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7月1日讯】苹果日报7月2日社论﹕印度裔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martyaSen是少数为中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体系说好话的经济专家。在近作《DevelopmentasFreedom》(《发展就是自由》)一书中,他指出中国近二十年的经济迅速发展不能只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年代作出的多项重大社会改革,包括土地改革、教育普及化、改善基本医疗服务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社会改革(Socialreforms),到中国投资的大企业才有大量有基本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的劳动力可以雇用,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图﹕中央须放弃极权统治,才令中国走向现代化。
基层薄弱难现代化
AmartyaSen又说,不仅中国,其他在战后崛兴、经济有长足进步的亚洲国家如韩国、台湾同样经历了类似的社会改革才达至今天的成果。
AmartyaSen并不是唯一选择评价中国的计划经济的学者。已故的中国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他的自传《黄河青山》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中国近代史以来多次变法、维新都不成功,根源来自中国的基层社会组织薄弱,形成不了现代化的架构、机制,以至资本、人才都不能有效累积。因此,他认为中共建政后打碎原有的社会组织,重建新的社会机制可能是促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推动力。
这两位著名学者都是独立研究、卓有成就的学者,他们对中共治下的成绩的评价当然有可参考之处。事实上,中共建党八十年,是中国现代史的一股极重要的力量,也是中国大陆的当权者,如何评价及考察中共的功过,它的历史角色是一个持续不懈、长期的工作,不能由官方判定,更不能以简单的什么“七分功、三分过”或“七分过、三分功”来画上句号。因为只有坦然面对、反省历史的民族,才可能还清历史的债务,避过历史的惩罚。
中共进行有益改革
我们也同意AmartyaSen及黄仁宇先生所提的一些观点,就是在中共治下的确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社会改革,其中普及教育与改善基本医护服务大概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认为没有后来的开放改革、没有后来打破束缚企业、个人的大锅饭制度,这些社会资本并没有用武之地,中国仍将是一个千头一脸、毫无生气的均贫国家。只有在七九年开放改革、逐步恢复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及创造力后,中国才真正换了面貌,成为今天生气勃勃的模样。因此即使中共真的如AmartyaSen所言为经济发展奠下了一些资本,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如后来的体制改革大;而体制改革后取得的成果与其说是中共的功劳,不如说是千千万万勤劳向上的中国人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中共推行的社会改革代价实在太大了。伴随社会改革而来的极权政治不仅扼杀了好几代中国人的自由、权利,更令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大动荡、饥荒,单单是大跃进那一回所导致的饥荒,就导致数以千万个的中国人活活饿死。像这样沉重的血泪代价、人命代价,即使社会改革有一点点的成绩也是弥补不了的。
发展经济放弃极权
正如AmartyaSen指出,印度跟中国几乎同步发展,改革的步伐虽然稍慢,但由于民主及资讯自由,印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中国那样的大规模动乱,更没有重演独立以前饥荒频仍的惨况;由此可见,即使真的要推动社会改革,中共的那种极权制度、政策还是不必要的。而中国若真的要在经济发展方面再上一个台阶,中共更需要放弃它的极权统治,给予个人、企业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及自由,不然中共只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