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7月17日讯】 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起源的良渚文化四千年前突然消亡﹐这一千古之迷一直使海内外众多考古学家为之牵挂。近日﹐浙江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桐乡留良乡湾里村的“新地里”第八十六﹑八十七号墓进行发掘﹐从而使解开良渚文化的由来去终这一重要课题又有了重要突破。
良渚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一九三六年﹐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境内﹐成为距今四五千年左右长江下游及环太湖流域这一类物质文化遗存的统一称谓。它见证了长江下游古代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并被世界考古学界认定为中国和世界东方早期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
关于良渚文化的年代﹐业内人士目前认为其上限大体距今五千两百年至五千三百年﹐下限距今四千年左右。然而﹐考古学上一般认为﹐紧随其后的马桥文化﹐其上限的年代为三千七百年左右。两者之间﹐存在着三百至五百年的历史断层﹐这一直是学界的未解之谜。
新地里遗址恰处在良渚文化晚期或消亡前夕的末期﹐是迄今为止良渚文化这一阶段最集中﹑最丰富的一组考古资料。历时三个月的此次发掘现已发现墓葬九十五座﹐其中良渚文化时期的八十七座被确认为是目前已知的全国良渚文化时期最大的墓葬群。
考古人员介绍﹐这次发掘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各类珍贵文物九百多件。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神兽纹玉牌饰。这件玉器呈小巧的蝴蝶型﹐图案的上半部分是一个神人的模样﹐下面刻着兽面﹐工艺十分精美。
据考证﹐这种神兽造型很可能是当时插在帽子上以示身份的物件﹐一般只可能在良渚文化中等级非常高的墓葬中出现。有趣的是﹐据文字考证﹐“皇帝”的“皇”字就是从神兽图案演变而来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次考古发掘队队长蒋卫东说﹐已出土的良渚文物中只发现过平面的神兽图案﹐如此立体的神兽造型还是第一次发现﹐所以非常珍贵。
从出土的器物中看出﹐以往发掘出的只有鼎﹑豆﹑壶三种陶器﹐此次取而代之的是陶尊﹑圈足盘﹑带盖簋﹐说明这已属良渚文化末期的产物。这些新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发展进程及其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学者认为﹐“新地里”遗址的发现传递出很多考古信息﹕首先﹐它是迄今为止良渚文化发现的最大墓葬群﹐超过了江苏赵陵山发现的八十五座墓葬群。其间跨越了良渚文化中期到晚期约四百至五百年的时间﹔从墓葬的东北和西南两处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良渚文化的中晚期已经有“穷人”和“富人”﹐“平民”和 “贵族”的等级之分﹔“新地里”遗址出土的绳纹鼎﹑高颈壶等明显具有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痕迹﹐证明良渚文化晚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已经开始。
此外﹐该处遗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快变﹑多源的特色﹐可能与良渚晚期的社会动荡有关。遗址一号灰坑所保留下来的良渚文化中最晚的遗物﹐为探讨良渚文化的年代下限和去向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据悉﹐国家文物部门近日将在桐乡举行“新地里”遗址学术价值讨论会。有专家认为﹐“新地里”遗址的价值有望成为二00一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