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7月13日讯】无论是政府部门制作的总体性景气指标,或是每个人生活周遭一些代表性的小指标,大概多多少少都可显示出经济景气端倪。一旦不景气征兆出现,譬如当前台湾经济在各项大小指标下已普遍被认定陷入不景气,而各业生意下滑,失业提升等等也被民众感受到。那么,有什么良方可将下滑的景气往上拉呢?
凯因斯不死
舆论最喜欢的是敦促执政者拿出办法,这也可能是凯因斯理论普遍流传的缘故。而所谓的“反经济循环政策”,就是最被爱用的办法。其中,“创造有效需求”的财政政策,更是各国政府最常使用的。行政院目前大力宣传的“8100方案”就是一例。过去的十项建设和日本近十年来所提的十多次“振兴经济方案”,也都是好例子。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应推1930年代世界经济大恐慌之消除。
那次大恐慌的实际情况,当今绝大多数人虽未亲身经历,但由文献的记载以及当时背景的诸多好莱坞电影,却也可间接感染到可怕情境。凯因斯理论就因该事件而诞生,从此政府也跃上经济舞台扮演调节经济的角色。不过即使教科书对凯因斯理论治愈大恐慌给予正面肯定,而且一般人也大概接受这种结果;但其实一直存在质疑声音,不少专家们甚至认为第二次大战才是消除大恐慌的功臣!而当1970年代发生“成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之后,竟兴起反凯因斯浪潮。即便如此,凯因斯的“(政府)创造有效需求”迄今还是被各国执政者常用,毕竟它赋与政府名正言顺的“权力”啊!
掘地理论的迷思
对于凯因斯的创造有效需求之质疑,最有名的是“掘地理论”之比喻。要政府创造有效需求,目的就在提供诸多失业者的就业机会,怎么提供呢?凯因斯的作法就是:请失业者排成一行,政府提供一把铲子,第一位失业者在地上挖掘一个洞;由于贡献了劳务,因而获得工资作为报偿,这个人也就业了。第二位失业者用同一支铲子,将第一位失业者挖起来的土回填;就这样也付出了劳力,算是有了工作,也获得酬劳,也不再是失业者了。第三位失业者再将先前回填的土再挖出来,第四位再重填回去,第五位再挖上来,… 就这样重复的挖、填同一个地方,所有的失业者就都获得工作。而这些人得到报酬后就去买东西,商店的生意就好了,原先销不掉的商品也可以卖掉了,很快地就必须再生产商品,于是就得雇用人手,而经济活动也蓬勃起来了,经济景气乃得到复苏。
好简单喔!乍听之下也颇有道理。但政府的钱哪来?这种方式所创造出来的工作,不是有如共产世界里“数人做一人事”,根本不具生产性吗?由共产已破产的现实,我们怎能相信政府有复苏景气的能耐?
(原载台湾大纪元周报第15期)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