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7月10日讯】 人们常常说弱国无外交。
这已经成了一个教条。
所谓“外交”,《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国家为实行其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哪个国家会没有外交呢?
显然,所谓的弱国无外交指的不会是这个意思。
那麽,弱国无外交的意思大概就是指弱国在外交上只能听强国摆布,而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
世界上不可能所有的国家在所有的时候都是强国,总是大部分国家相对而言是弱国。我不知道今天有那个弱国是没有外交部的。这样一来,弱国的外交部只能是卖国部或者强国的听话部吗?我不敢冒冒失失地认为,所有弱国的外交部都是专为卖国而设。难道像瑞士、安道尔这样的国家,都是有国之名,却根本就无国之实?只能靠装孙子才能生存?瑞士的中立国地位是怎么维持的?今天古巴依然在和美国对抗–至于这种选择是对还是错那是另一个问题–照有的人想,凭美国的实力,对付古巴岂不是灭此朝食?!只要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大国或者强国,都不可能在世界上为所欲为,没有任何约束,那麽,弱国是有自己的难处,仍然有它一定的周旋和活动的空间,我们就不应该轻率地断定弱国只有依附的命运可以选择。更不应以一句“国际规则历来是大国制订的”,就认为任何国际规则就完全是大国意志的表现,要不然,那些小国何以能够存在下去呢?
就拿中国来说,1907年清政府和英国达成协定,限期十年禁绝鸦片;1927年中国收回了部分租界的主权;1929年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清末民初的中国,相对英、美等国家,自己是没有半点“强权”的,那麽我们又是从哪里讨回的“公道”呢?难道这些不是通过外交手段取得的成果?怎么能够以“弱国无外交”就一言蔽之呢?
恰恰相反,外交选择对弱国来说,性命攸关。即使是在人为刀砧我为鱼肉时,也有个两权相害取其轻的问题。中国近代史上许多祸端,统治者对外交的无知和无能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因此,判断一个国家的外交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充分地利用了现实环境,扬长避短,最好地维护或者促进了本国的利益。能够跟任何国家搞对抗不是最高的标准,而是如何使人民能够自由、幸福、安全地生活。
关键在于国家如何定位,就像一个身体很弱的人却要把自己定位为和世界拳王竞争的对手,那非吃亏不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的现状和处境有清醒理智的认识。比如新加坡,如果它独立后就选择和马来西亚对抗,干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又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而不是弄的头破血流呢?
塔列郎的例子就是卓越外交的典型。弱国并不是无外交。法国是个战败国,但通过塔列朗的不懈努力,他瓦解了昨天的反法同盟,法国、奥地利和英国在1815年1月3日结成秘密同盟,而将俄国蒙在鼓里。他在给路易十八的信中称:“(反法)联盟业已解体,并且永远不会恢复。”[1]法国也是多次尝到被别国占领首都巴黎的痛苦。也许每一个中国的中学生都熟悉都德的《最后一课》,能够体味到那种辱国的痛苦。这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结果。1871年5月法国和德国签定《法兰克福和约》,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五十亿法郎。卑斯麦还竭力使这个战败国政治上处于孤立状态。1890年卑斯麦下台后,德国在外交政策上抛弃了俄国,又不愿减轻英国的疑虑。法国外交就充分利用了德国的这些失误,1891年和俄国达成政治谅解,并在1894年缔结军事同盟;1904年和1912年又与英国达成非正式协定。而到1914年欧洲格局是,德国被盟国意大利所抛弃,而为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这样的盟国拖累,可英国却有强大的盟友帮助。这种对法国有利的国际形势,都是一群优秀的法国外交家促成的。[2]而清帝国的外交却乏善可陈,并非一个“弱”字就可以解释得了的。
这就需要我们突破许多习以为常的陈旧观念,避免“弱国无外交”的误导作用。
注释:
[1][法]亨利·特罗亚《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第234-235,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2][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第19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转自《问题与主义》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