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6月7日讯】 台湾经济发展,被国际间视为“奇迹”,其间的过程,酸甜苦辣点滴均在心头,台湾人民的智慧、勤奋、坚韧及节俭等传统美德都是我们成功的因素。
近年来高楼林立,人民生活大幅改善,高科技产业受到国际的瞩目,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成果,也是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是,在高楼大厦的背后,在高科技园区的篱笆外却隐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阴影——大量资金移往中国,传统产业急速凋零,失业率大幅上升,金融业逾放款比例大量累积——危机处处,令人为之捏一把冷汗。长此以往,台湾人民辛苦耕耘的成果,可能毁于一旦,如不幸有一天我们的后代子孙沦为其他国家的“外劳”,真是情何以堪?
我们的忧虑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根据各项公开的数据归纳出来的结论。古云“心所谓危”,站在舆论的立场,我们必须在危机来临之前,郑重的提出警讯,希望政府与民间,都能未雨绸缪,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俾可维护台湾的经济命脉、重振台湾的经济雄风。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不需要为这种事操心,但民众应该体认“唇亡齿寒”的道理,别家企业倒了、其他的员工失业了,如果不设法解决,慢慢地会演变成社会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所有的人都会受害。一时的经济衰退,可能影响到民众长期的生活,如果大家再漠视台湾目前的经济危机,我们的下一代、甚至现在的年轻人就会尝到苦果。
民众只要关心周遭的环境,应该会发现过去负担起国家外汇收入重任的传统产业已经凋敝,不少公司正面临营运危机,老一辈的人只要想起过去光荣的情景,不免伤心。
基于这一理念,本报刊登一系列社论及专论,针对台湾经济发展、环保政策、振兴传统产业景气、挽救金融危机、停止开放银行赴中国设办事处、立即全面展开产业营运普查等议题,向政府提出建言,已获得各界热烈回响并唤醒政府部门的注意。
台湾需要高科技产业,但不能摒弃传统产业,因此,在一系列社论中,我们一再提醒政府拟定产业发展计划应该多元化、必须是新兴与传统并重。我们在社论中也指出,要解决股市、房市及金融业所面临的困境,必须先从传统产业救起,正本清源,对症下药。
然而,我们更担心台湾民众并未认清此一事实,不了解台湾经济已走到这种地步的严重性,甚至对于企业赴中国投资仍有所期待,忽略了企业外移不仅造成台湾传统产业衰退、产销能力下降、失业率大幅攀升、外汇收入减少、税收短征、财政面临困境,甚至危及台湾生存环境。
民众必须了解,台湾产业外移中国,不仅削弱我们的国力,同时厚植中国的经济;目前两岸不仅在政治上属于对立,在经济上也由互利转为竞争,如果政府不设法挡住外移的潮流,台湾将没有生存空间。
老一辈的民众都还记得,二、三十年前,只要有侨外资金到台湾投资,政府会利用各种优惠鼓励设厂,民众也大表欢迎,直到现在我们还是积极吸引侨外到台湾投资,但为什么政府却想大幅开放企业赴中国投资,让台湾的资金、人才、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都成了中国的囊中物?
基于“爱护这块土地、爱护台湾人民”,本报必须发挥媒体良知,讲该讲的话,做该做的事,为历史做见证。同时呼吁台湾人民能和我们站在同一阵线,为台湾打拼。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