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6月28日讯】 任何一位新政府领导人,都会自称是改革者 ,但有人终其任内只是“嘴巴的改革者 ”,不但一事未改,还可能背上反改革的罪名。
以日本为例。日本虽是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但从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经济却进入“十年低迷”的不景气时期,有人即称过去10年是日本历史上“失落的十年”。近8年来,日本换了8位首相,过去7位首相虽都以改革者自居,但每个人都拿不出改革行动,最后都以改革失败而匆匆下台。
这7位首相之所以改革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都不敢进行“结构的改革”。因为担心得罪派阀,他们不敢对传统的权力结构动刀;因为担心得罪既得利益的特权阶级,他们也不敢对财经金融结构动刀;因为担心选票流失,他们更不敢对涉及多数人的社会福利结构动刀。每个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嘴巴的改革者”。
但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却是“行动的改革者”。前7任首相的内阁人事布局,无一不是派阀政治的缩影;但他的内阁却几乎看不到派阀的痕迹。前7任内阁一年半载都拿不出改革计划,但他上台才两个月,就立刻提出了一部有“小泉宣言”之称的经济改革方案蓝图。
而且,所谓的“小泉宣言”并不是一份文情并茂的文告,这份宣言的主轴是“没痛苦,就没改革”,“没改革,就没成长”。而改革之所以会痛苦,乃是因为小泉要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结构性改革,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不但会牺牲特权阶级的既得利益,一般升斗小民也要勒紧裤带,准备过两、三年的苦日子。
举例来说,银行改革是小泉的改革第一步,而改革银行的第一步就是协助银行打消高达十几兆日圆的坏帐,但打消银行坏帐的后续影响,却可能是经营不善的企业纷纷倒闭,企业倒闭又将带来难以估计的失业人口,失业人口增加不但会增加社会不安,更会引发民怨,影响选票,甚至连政权也可能因此而不保。
单单一项银行改革,就包涵了金融、经济、社会、选举以及政治等各种效应,其中任何一项效应都可能让改革失败,甚至可能会终结内阁或一个政治人物的生命,过去历任首相不敢进行结构改革的道理也就在此,但有唐吉诃德之称的小泉却勇敢地挥动长矛冲向风车。
小泉的改革方案之所以这么快提出,之所以不像过去一样要先经过党内派阀的协商,而只有少数几位学者专家商讨后即拍板定案,就是因为他拥有“挟民意而改革”的条件,如果连他都改革失败,日本过去的“十年低迷”很可能会以未来的“十年浩劫”收场。
“不畏惧痛苦,不向既得利益低头,不受过去经验束缚”,这是“小泉宣言”的三大呼吁,他上台两个月就提出方案的改革速度,他以经济改革为优先的改革焦点,都值得每一位改革者学习,尤其是改革速度太慢,改革焦点太涣散的台湾政府领导人,更该向东洋取经。
——原载《新新闻》(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