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齐,齐国有位名叫华士的人,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候为友,堪称是一位中国古代的自由主义者。在封建社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往往是一个有头脑的人,要么故作姿态,以期引起统治者的注意和赏识;要么就是大彻大悟,不屑于和流俗为伍,华士在究竟属于哪一类呢?我想大概是后者,总之,他在齐国赢得了“高士”之名,同时也进入了齐王太公望的视野。太公望三次召见华士都被拒绝了,于是就派人杀掉了他。
周公问:“为何将齐国的高士杀掉?”太公望说:“我不能让他称臣为友,弃民也;三召而不到,逆民也。如果一国之民都像他那样,太公望做谁的君王呢?”言下之意,你华士对我的统治权威说“不”,我就对你的生命权利说“不”。
太公望是谁?姜子牙也(又名吕尚)。记得小时候,我们农村建新房时,上梁之日要用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字样贴在屋梁和门框上,以求达到辟邪吉利的目的。姜子牙死后的威严和尊荣可真不小,这来自他助周灭纣的功绩呢,还是源于《封神演义》等故事的宣传?在我眼中,姜子牙在渭水垂钓,无非是在等待接近和掌握权力的机会,并借“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幌子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一朝为统治者,他便露出了暴君的嘴脸,置平民的生命尊严于不顾,扼杀“异端分子”的存在。
或许华士已经超然物外,不想招惹俗事,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士;或许他不满时弊,是一位“持不同政见者”,不能见容于朝廷便决定永远脱离体制;或许他恃才傲物,故意摆出一副不合作的姿态,借此博得“高士”之名──结局是一样的,他死了,被当权者剥夺了生命权。尽管连周王都知道他是“齐国的高士”,但这个虚名没有成为他的护身符,在封闭独裁的社会里,想“活出自我”是不容易的,除非做统治者,否则就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一直佩服我国古代的一些真正的隐士,他们不求名利,远离喧嚣,活得逍遥洒脱,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做一切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允称“自由主义者”,其人生哲学和自我修养不仅在当时超凡脱俗,而且也是绝大多数现代人无法企及的。我不清楚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也不明白那些有着“自由主义”信念的古代人如何获得独立而安全的生存空间,也许在交通和通讯尚不发达的时代,一个“自由主义者”比较容易摆脱统治者的控制,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的活动场所难道只能局限于人迹罕至的荒山野林?“大隐隐于市”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呢?
假如华士是一位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只要不违背法律,他可以拒绝和任何人见面,谁也没有权力逮捕、拘禁和杀害他。可惜他不幸生错了时代和国度,生在一个君主至高无上、君主的话就是法律的社会。在这种独裁专制社会,要么做统治者的奴隶,要么做他们的帮凶,只有最高统治者才有合法的“独立自由”的地位。作为齐国的“高士”,华士想在体制之外自由地生活是不可能的,摆在他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俯首称臣,否则就以生命捍卫自由的尊严。
太公望是一国之君,对子民掌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他没有读过法国的《人权宣言》或者茨威格《异端的权利》之类的书,读过也不会同意其中的观点,所以就算遇绝食请愿的“圣雄甘地”也会毫不迟疑地把他杀掉。华士没有遇到宽容的掌权者,只有死路一条,他的结局必然的。
我是在一本名叫《龙文鞭影》的古书上读到这个“吕诛华士”的故事的。《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最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何为“龙文”?原来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作者的寓意是,看了这本《龙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这本《龙文鞭影》的好坏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我只是在想,“吕诛华士”的故事到底想对儿童们进行什么样的启蒙呢?
2000.10.29夜
(转自思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