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6月19日讯】 西北部地区由于连续的干旱,宁夏银川一带黄河流域的河床已经干枯,河底出现了裸露现象。
据新闻晨报消息﹐6月16日,晨报特派记者们途经甘泉、富县、洛川,向着蒲城、渭南、西安挺进。当车驶入洛川时,天空下起了小雨,马路渐渐地有了些湿意。而那雨水一碰及干黄的泥土,瞬间便被它“吮吸”殆尽。黄土高坡,依然干渴。据陕北一家气象部门测定,土壤的干土层已在15至20厘米左右。有的地区六月份降水,甚至不到9.4毫米。
昔日“滔滔渭河水”今朝仅细流一束
那天,记者们的车驶上了蒲城到渭南市的渭河大桥。桥,总长估计一千米还不止,车子足足得开几分钟才能“走”尽两端。桥底下,不见那如桥一样宽的河流,一片片田野放眼展开。既然是“旱桥”,为何要造如此之长?我不解地问。当地司机答:“渭河水势大的时候,凶得很呐。如今,由于干旱,那水小得没一点样子。”果然,回头一看,那一小股渭河水从一个桥洞底下流过,缓缓的、细细的,流得很是吝啬。那已是陕西省一片平原地区了,而在西北部高原呢
6月12日下午,记者们曾在延安宝塔区延河项目办公室张主任的陪同下,前往位于延安西北部高原的庙嘴沟山顶。记者们看到,耐旱的苹果树在山坡上绿成一片;许多抗旱的树苗也挺直了腰杆。“截住天上水、拦住地表水、深挖底下水。”这些年,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抵御干旱,为了解决生活用水、和农业浇水的问题,延安地区可谓是布下了“天罗地网”。
“集流场”无流可集
站在庙嘴沟山头往下看,每一棵果树和林苗下,都有一个个用硬土圈成的小坑,如果有雨水下来,那就别想溜走。但是由于老天吝啬雨水,即使人工精心保护的树苗下,泥土还是松软得一脚踩下去便呈松松的粉尘。在枣河流域山头,我们还看到了约50个“集流场”。那是一个个建在山顶、用水泥盖起来密封型的蓄水罐,每个深约2米,面积约20多立方米。在蓄水罐的顶端,有一个1尺见方的小孔,而它四周又有着许多让雨水流经下来的小土沟。如果有雨降临,雨水将乖乖地沿着小水沟流进蓄水罐,而蓄水罐底部又有类似于自来水开关的阀门控制着连接山腰间的水管。但是,就是没雨啊。
把头探进蓄水罐小孔,罐底浮着一层泥土。水,没有。试着往下扔了一块石子–“叮”,四壁传来空洞的回声……
四分之一脸盆水分派三次用场
最让人揪心的是,13日在榆林市靖边县小河乡一户农家家里所见的“一幕”了。
那户农家姓贾,儿子、媳妇、孙子孙女、老两口共八人。当我们一走进他们那用黄土砌成的泥墙院子时,首先看见的就是放在地上的三桶水。严格说,只是一个直径仅约30厘米、高约50厘米的小橡皮桶里的半桶清水,以及两只塑料脸盆各仅有约5厘米高的泥浆水。农户女主人告诉我们,那半桶清水是吃的,那两小半盆水是早上洗完脸后洗衣服、洗了衣服后再准备饮驴、喂猪的。
“这么脏的水牲口要喝吗?”记者担心。户主奇怪:“渴了什么水不喝?”
女主人苦着脸,天旱,没雨水,喝水只能到一里地外的水站去买。
记者问,“一个月你们买多少水?”她答“一立方米。”“一天用多少?”“四桶。包括了全家人及牲口的所有用水。”
1立方水15元
在距贾家一里地的“林外”,我们看到了一个由当地农民投资、开挖有200米深的“机井”,这口井能解决附近二、三百户农家的饮水问题。售水价是,每立方米15元。
在当地的农民家里,家家有个与南方的井没什么两样的“水窖”。买一立方水,就灌进水窖里。“窖”,尽管也有十几米深,但它永远“长”不出水。6月13日起,中国的北方不同程度地开始降雨,入春以来严重的旱情得到了缓解。愿大西北的父老乡亲能早日畅饮清水,愿黄土高原的万物能尽快普受甘霖。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