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6月18日讯】 中国的经济问题你最好是不要去想。一想它你就会急得吐血。
造成国企普遍亏损、经济普遍颓废的原因,就技术层面来讲,完全可以归根于决策者的弱智。当然,弱智往往和极权相伴随,越是独裁,越是自以为是的人,做出来的事情就往往越是狗屁不通。
就拿“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说吧,整个就是一个东施效颦的做法。人家罗斯福的“新政”,那是在市场主体、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因小规模重复生产而导致过剩,这种情况下的政府干预,在于把规模做大,把市场整合起来。这样当然能有效地防止自相残杀,促进经济增长。可我们的“紧缩”,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主体的活力尚未发挥出来,80%的货币被20%的食利阶层所拥有,既不能投资也不能消费,因而导致经济的窒息。解决这种“紧缩”的对策,应该是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建立起“尊重私人财产权的宪法秩序”,让拥有货币的存款者能放心地投资和消费。一旦人们的信心扩张起来,经济的扩张自然也就不再成为问题。
可我们所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缓解“紧缩”来说,完全是南辕北辙。财政的钱用来投资,它的效率是最没有保障的。这是经济学界的共识。原因很简单﹕私人的投资要考虑市场回报,而政府投资则不必考虑这一点。既然市场的监督没有,而现行体制下纳税人的钱也缺少民众的监督──那么显然,这些没有监督的钱就只能任由一些官员们宰割,沦为了少数人贪污渔利的工具。也就是说,“积极的财政政策”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就是“让我们纳税,给他们渔利(享受)”。──对不起,请不要提罗斯福。人家是民主政府,纳税人的钱有监督。有监督和没监督,后果是天渊之别。
财政的钱是纳税人的钱,即使这些钱来自于发行国债,但国债终究还是要靠纳税人来还的。在国有企业普遍颓废的情况下,这一负担最终将毫无疑问地转嫁到广大农民和其他创造者身上。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让广大的劳动者和创造者纳税,而把钱给少数食利者存起来,这是增加了货币的流动性还是相反?是缓解了紧缩还是相反呢?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创造就业机会,完全是一种愚蠢的无稽之谈。我们知道,所谓的“就业机会”,应该在于它能创造财富,并且能够被社会所承认,也就是说,“能够盈利”,才有可能创造就业机会。那么显然,像“三峡工程”、昆禄公路、九江大堤这样的国家投资项目,基本上都是亏损和不能盈利的。项目的本身不赚钱,那么给就业者支付工资的钱实际就出在纳税人的头上。如果说用别人现成的钱支付工资算是“创造了就业机会”,那么同样的道理,上街抢劫也一样的“能创造就业机会”。
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行为,还有诸如“债转股”、“加薪”之类。其愚蠢和荒诞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产权问题和体制问题,是民众创造力的释放问题。“民间能做,政府不做”,这是经济学的常识。不是从根本上改革经济体制从而释放民众的创造力,却总是企图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样的努力除了能显示决策者的无知和愚蠢外,都注定不可能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
中国需要的不是“沙皇”、而是经济的民主、彻底的私有化。
(2001年5月24日于中国湖南省娄底
--转自《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