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月23日讯】 “ 谁是 IT人才,谁就能拥有金钱。”这句话在今天听来绝不为过。网络的影响力已是无法阻挡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支撑 IT业迅速发展的是千千万万的高科技人才,但眼前的现实却是: IT人才的成长速度远远落后于 IT业的发展,中国乃至全球都发出了需求 IT人才的呼唤,诸多 IT企业因人才问题不得不落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国际金融报》消息,高科技人才的流失在中国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权威数据,美国硅谷的发展大多来自留美的中国人,清华、北大每年的 70-80%的学生想要去国外,高等学府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国内开花,国外结果”的现状。美国 IT业频频在珠江三角洲网罗人才,去年十月,鲍尔默在清华运用着他美国式的幽默与机智,同时毫不掩饰自己亲近中国学生的意图:“在中国有无数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技术天才。
在微软的西雅图总部,有 100多名清华毕业的研究生。如果你们希望到微软,可与我联系,我的电子邮件地址是……我期待大家的来信。”近段时日,德国的视线又锁定了中关村,“绿卡工程”一步到位地挖掘中国的 IT人才,这真是“美元走了,马克来了”。
中国似乎成了 IT人才的输出国。根据美国市场研究社预计,到 2002年,全球将有近 200万个咨询科技职位空缺。未来 5年,香港的 IT人才需求数目为 5万名,而国内调查机构对最近人才市场职业行情需求的观察,在京、沪、粤三地人才总需求中,网络人才需求占 55%,单从广东省而言,其信息产业的腾飞最少需要 25万名以上的 IT专业人才。
“人才荒”更加加剧了 IT人才的流动频率。全球为争夺“最优秀与最聪明的人”的竞争已然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能否留住人才及快速培育人才和用好现有人才,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现实地面对中国的 IT业,人才流失也罢,人才回流也罢,媒体谈论得更多的是高级人才流动。而摆在各个国内 IT企业面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创造人才,如何用好留住人才,这个人才更多地是指中级人才。
现实的情况是,托起中国 IT经济脊梁的是在各大小高科技公司辛勤工作的中级人才。眼下许多公司均面临 IT人才短缺的问题,大多是指这类人才。他们不得不因为人才短缺而降低用人标准,对新进公司员工学历及资历要求降低,此外对公司内部一些非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转化为技术骨干,填补技术类工作的空缺。从整行业的发展来看,中级人才不同于高级人才,它不是企业蓝图的勾画者,而是企业蓝图的执行者,可以说公司的直接财富是由这些人来创造。从整个中国 IT业实际情况来说,大量需求的是这种人。但面临的困境是,正规教育已是不堪负荷,很难短期内改变现状,培养大量的 IT业中级人才来满足 IT业的需求。面对这种状况,选择正规教育和培训两条腿走路不?陉W策。从长期发展的观点来看,应以正规教育为主,短期培训为辅;从现在的状况来看,短期培训首先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在许多 IT企业越来越注重中级人才的培训工作,现实中培训工作已成为 IT企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把培训作为一项新的业务。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员工上岗前的专业培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费接受培训。时下,培训业务较有名的有微软的证书培训,但这种由厂家直接提供的证书培训毕竟不是太多,现在更多的是由多家权威公司或机构授权的证书培训。其实这应该是证书培训的走向,如晓通网络作为 Cisco、 Lu cen t、 3Com、 Nove ll四家授权培训机构,最早进入培训领域的专业培训公司,已被公认为国内培训领域的领导者。同样还有神州数码做 IBM、联邦做 Ad ob e、联迪做 3Com等。
人才的培训工作是一项长久的事业,需要耐心和等待。摆在 IT公司面前的如何留住现有人才的问题才是更为迫切的问题。留住人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从企业文化到管理机制到员工激励机制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会明白为何外国公司挖人的行为能够屡屡得手,这就是国内公司急需与国外公司看齐的地方。如果我们的高科技企业始终只能以“成就感”而不是以一整套成熟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来挽留人才,如果我们的高科技企业仅仅只能为人才提供一个还说得过去的薪资和住房,我们的人才终究还会为外国所掠夺。
面对国外对我们 IT人才的争夺,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现实与紧迫。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人才危机,不能回避地又要触及市场机制、教育体制等一系列宏观环境问题。教育体制的落伍也在加剧着人才外流。曾有一高科技公司董事长不无遗憾地指出:“我们很多新毕业的大学生在软件开发中,不懂得整体设计计划,也不会写文档,只会写程序,规范性的整体开发思路没有。”原因据说是,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几乎没有开设过这样的课程,学生说“没学过”,而美国的计算机人才,是要经过这方面的专门培训的。
如果总是这样一个“巢”,不用说难以引进凤凰,连雏鹰恐怕也要飞走。决胜这场人才保卫战,中国需要打造“新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