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5月20日讯】北京晨报报道,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指标之一﹐而小城镇的建设﹐又是符合中国国情﹐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就地进行城市化建设的有效方法。而北京周边的小城镇﹐又因为紧邻北京﹐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享有北京城镇户口等一系列的优势条件﹐使它的发展不但具有美好的前景﹐而且对其他地区的人们﹐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本地投资50万元﹐再买上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就能获得北京户口﹐这对那些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又急于获得北京合法身份的外地人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不但他们这么想﹐连我们都替他们觉得便宜。
可让我们有点没想到的是﹐大量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北京周边小城镇的外地人﹐其目的却不是看中了它的经济潜力或由户口带来的身份变化﹐而是北京户口背后的另外一种东西﹕较低的录取分数线。
同样是高考﹐都考同样的题﹐但北京等大城市的录取分数线低于其他许多地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中国之大﹑地区差异之巨﹐为了实现人才在不同区域及部门间的合理配置﹐采取不同地区分配不同录取配额的方式来进行调节﹐也有说得通的道理﹐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之下﹐就尤其如此。不过这样的合理性却也掩盖了另外的不合理。高考是目前中国最公平的竞争过程﹐全国统考﹐统一打分﹐几乎杜绝了在其他领域普遍存在的人为因素。但恰恰是不同地区间的配额分配﹐使不同地区间的考生﹐被放在了不同的竞争起点上。因配额不同而造成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使广东﹑福建﹑湖南﹑湖北等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或那些无缘良好的教学条件﹐但因格外努力而成绩优秀的农民子弟﹐都处于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考生残酷得多的升学竞争之中。
类似政策的不合理之处已经为社会所公认﹐有关部门也未必没有解决的愿望﹐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还远没有完成﹐地区配额限制的取消﹐很可能会造成大学学生来源的过于集中。由此引发的诸如就业等新的社会问题﹐也未必比现在的问题更好解决。据说从清朝开始﹐科举取仕就采取地区配额制度﹐否则满朝都是江南才子﹐有损朝廷的脸面。高考不是科举﹐但相似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难以大范围解决的社会问题﹐通常都会首先在个别人的歪着之下率先小范围地解决。北京周边小城镇的“进京指标”﹐就给部分人开了口子﹐让自己的孩子在教学水平较高的原籍上学﹐又因拿到北京户口而能够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北京来考试﹐多么巧妙的安排﹖现在什么都讲“双赢”﹐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的政府和考生﹑家长之间﹐就是双赢。
可是那些没钱﹐因而只能在原籍投考的学生呢﹖他们没“赢”。(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