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5月10日讯】 经常听到官员、学者们批评老百姓消费理念落后,不敢消费,还编了一则笑话讽刺:中美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一辈子好房,上天堂前还清了贷款。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钱,终于可以购一套房了。联想到领导们经常说,吃饭时喝点葡萄酒很好啊,前些年报刊又提倡”过紧日子”。用老百姓的话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吃饭时喝二两谁不知道自在啊,问题是工资就那麽一点,每顿喝二两,下半月还吃饭吗?领导总拿他的工资和百姓比。叫老百姓过紧日子,老人说:”我可从来没过一天松日子。”
老百姓们手中到底有多少钱?
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捉襟见肘,根本没几个存钱,绝大部分工薪族收入两口子一千余元左右,养一个孩子,一月下来所剩无几。用这部分钱买车、购房还不够买一个车轱辘、一个阳台。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更低,勉强糊口而已。就是吃财政饭,谓之铁饭碗的官员们,你们的那点工资能买房、买汽车、出国旅行吗?除非你有灰色收入或者是个贪官。
内需难于启动和百姓消费理念没关系,像手机、打的、家电市场就比较活跃,但说到汽车、房子老百姓就不敢多想了。不敢消费是因为没钱。
专家们又批评百姓不敢贷款消费,专家们忘了,中美国情不同,美国人均GDP3万美元,中国人均GDP800美元。百姓不敢贷款是理性思维–怕还不上。我认识不少美国朋友,根本不存钱,干五天活周六周日全享乐了,因为美国市场经济发达,就业容易,只要不太挑剔,能马上找到工作还贷。中国资源太少,经济欠发达,就业太困难,贷款(即使)容易还款难或没保证,谁敢轻易贷。
即使百姓有些小钱,也不敢花,因为社会变数太多了。原来被视为优越性的铁饭碗、医疗保险、上学基本不花钱的事儿全没了。市场经济中企业像小孩脸–说变就变,今天有工作,明天没准就下岗;大批的个体、民营企业打工者也得存钱防老。再说看病,有个头疼脑热的真不敢去医院,一点小病没几百元下不来,不少人小病就”抗”着或药店买点药,万一大病呢?义务教育,比以前不义务教育时拿的钱多海了,真叫人想”倒退”时光;上大学更是可怕的头疼的数位。物价几年走低,尤其家电产品,但百姓不会三天两头换彩电,可关系民生的看病、上学、住房直线上涨,凡是不缺心眼的人,都得有个准备–钱。
其实消费理念不用政府引导,不用专家教育,这和人要吃饭、睡觉一样,没钱不敢花,挣不来不敢花。不顾这个基本事实,定会开错药方。
──转自《检察日报 》,2001年05月09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